李亦 畲《撒放密诀》释

综观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位先哲的太极拳论,可以看出推手的研习过程分三个步骤来进行,我称之为“推手三部曲”。王宗岳提出的“粘连黏随”是第一步, 武禹襄提出的“敷盖对吞”为第二步,李亦畲《撒放密诀》之“擎引松放”为第三步。前两步已论述,本文重点就“擎引松放”进行分析研究。
    李亦畲先生(1832—1892)在《撒放密诀》中对“擎引松放”,这样描述:
    擎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首先应明白“擎引松放”是“敷盖对吞”的继续,是“吐”即发放的实施过程。“敷盖对吞”是用于消化对方劲力,为我所用的蓄劲过程,它是“放”的基础与保障。“擎引松放”与“敷盖对吞”意义相通,只是描述的角度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对“擎引松放”逐字解析。
    擎,“擎起彼身借彼力”。
    切忌望文而生义,简单地理解为用力将对手举起或托起。此拙力也,非太极之巧。李亦畲先生一个“灵”字道破天机。灵者,灵活,灵巧也。擎是佯攻,是诱饵,是 侦察,目的是诱彼发力。面对不主动发力之狡猾对手应不失时机地主动采取进攻的方式,即先给对手一个发劲的假象,诱使对方向我发力,此为“擎”也。须用巧妙 的跟踪劲,不前不后,无过不及,恰如其分跟定对手,将彼力牵出来,此谓“引蛇出洞”。
    引,“引到身前劲始蓄。”
    “引”是擎的延续,擎的目的与结果,“引”将擎所诱之力牵到我身前,进入我设下的包围圈,或者说我劲的势力范围,此谓“诱敌深入”。
    松,“松开我劲勿使屈”。
    “松”是转折,是转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一味的“引”易造成人顺而我背。当在我似背非背之时,突然而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战术的转变,是 松沉人地,是准备对彼施以“挫之之意”转守为攻的技法。“松”要做得迅速、隐蔽,令对手猝不及防,使彼有被我牵动着突然失控,如坠深渊之感。简言之就是将 敌力完全消化。此时,为我最有利的进攻时机,应果断发放。谨记,我最顺之时,乃我将背之始,机会稍纵即逝,切勿贻误战机。
    放,“放时腰脚认端的”。
    “放”是松的目的,要抓住机会,得势发放。虽然,太极拳的宗旨为“制人而不伤人”,但并非不要发放。作为武术之
一, 搏击制敌的属性不能丢失,该发放时就发放,决不姑息留情。那么,王、武、李的拳论中为什么很少触及发放呢?因为,他们饱读诗书,皆德才兼备之士,非一介武 夫。将发放看得很淡,主张“养生为本,技击为末。”但是,王、武两家的推手理论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因此,到李亦畲先生时,直抒胸臆作 《撒放密诀》而一吐为快了。且看,“粘连黏随”可见宽容大度之风范,“敷盖对吞”尽现涵盖宇宙之气概,“擎引松放”方现太极拳术发放之奇妙。
    “放时腰脚认端的”。什么是“认端的”?认,认清,认准。端,开端、开头、即对方的劲头。的,有的放矢之“的”,即为靶子。放,要有目标,向什么方向而 去,心中有数。此三字意思为:探准对方劲力的方向,挫动劲头,使之失控,然后发放,做到放之有明确方向,如同射出之箭,直向靶心,此谓“发劲如放箭。”
    那么,何以“腰脚”去“认端的”呢?太极拳讲究整劲发放,讲究“一身备五弓”。五弓者,两腿曲蓄为两弓,手与臂弯曲如两弓,此为四张辅弓。主弓为人体“大 椎与脊骨根上下两端为弓梢,腰脊(命门处)为弓把。这张弓上联两手,下联两腿,而腰脊为联系上下四张辅弓的中心枢纽。”(语出郝少如编著的《武式太极 拳》)收,则五弓收;放,则五弓放。可收张弓放箭之效,这就是太极拳提倡的整劲运动。单纯手臂的发力“断”、“散”、“滞”,不是倾尽全力,且易被人觉 察。“腰脚”之劲沉稳厚实,隐蔽性强。腰带肢体发劲,不是简单的扭腰摆胯,而是如同磨盘转动,或如杠杆撬物之腰为轴或支点的潜在运动。正所谓“外形微显, 其劲内换”。腰的潜转不仅挫开彼劲头,还可打敌失控之“空”点,此所谓化即发也。“腰脚”发劲以腰为轴,上下两分,向两个相反方向施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每张弓形成对拉之势。实脚总向作用力的相反方向而蹬地。这样发出的劲才沉稳厚实,如同张弓放箭,劲整势圆。此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研习“擎引松放”的推手发放技术,须从画龙点睛的“灵、敛、静、整”中去感悟。多练习,勤动脑。心要知,更须身知,心知身不知,总是一场空,纸上谈兵不英雄,从容制人乃豪杰。
     回过头再审视推手“三部曲”,很明显,“粘连黏随”讲述不丢不顶的技术,是推手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敷盖对吞”讲述吞化彼劲、控制对手的技术,是“粘连黏 随”的高级阶级,为发放做好厚实的铺垫。“擎引松放”当然讲的是发放的技术。简言之,所谓“三部曲”其实就是太极拳的“吞吐之道”或“呼吸之道”(吸即 吞,呼即吐)。吞吸为了呼放,有了充足的吞吸,才有呼放的本钱。我们在推手时,如何把握发放的“度”,如何无过不及,如何体现“制人而不伤人”的宗旨,需 要好好揣摩与研究。唯发放论不是推手之本。应该把发放作为一种追求,一种暗示太极拳家崇高风范的载体。拳友切磋要发得巧,让人心悦诚服;发得妙,妙在“人 不知我,我独知人”,发得得体,让人毫发无损;发得大度,让人五体投地。如武派太极拳第三代宗师郝为真先生,功夫高深莫测。徐震在《太极拳大师永平郝公之 碑》中写道,郝为真先生“能置椅寻丈外,无所依傍,投人安坐基上,屡试不一蹉跌。又能手摄壮士,使臬兀彳亍,不能自主,有如击鞠。”
    最后,以一首小诗为李公亦畲之《撒放密诀》作一小结:
    擎为佯攻灵占先,
    引敌深入总需敛。
    松是转折静中变;
    有的放矢整动关。
 摘自《武当》2004.1
(0)

相关推荐

  • 练拳身备的这“五弓”到底是什么状态

    武禹襄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拳用劲有"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的要求.太极拳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就是说躯干为一弓,两臂为两张弓,两腿为两张弓. 行拳时,这五张弓需要劲合一处,形成一个 ...

  • 李亦畬《撒放密诀》集解

    李亦畬<撒放密诀>集解 李新方 一.掷人于丈外的真传秘诀 [原文]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 ...

  • 李亦畲《太极拳小序》考释

    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是太极拳源流的一篇重要文献.然其不同版本的文字有别,学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兹就该文的版本和涉及到的问题试加探讨,以求历史的原貌. 一.版本考证 ...

  • 太极拳的撒放密诀:擎字诀

    <撒放密诀>是李经纶所写各篇拳著中惟一用四句七言诗歌来诠释他自已心悟所得的"擎.引.松.放"四字秘诀的. 擎.引.松.放: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 ...

  • 太极拳《撒放密诀》有一句话叫“放时腰腿认...

    太极拳<撒放密诀>有一句话叫"放时腰腿认端的"."认端的"三字有何深意? 太极拳<撒放密诀>有四句话: 一曰擎,擎开彼身借彼力: 二曰引 ...

  • 李亦畲太极拳理论之《太极拳体用歌》

    李亦畬是继武式太极拳开创者武禹襄之后,对太极拳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后继者. 李亦畬本人身材短小,身高约一米六左右,并且双目高度近视.身体条件的不足,没能抑制他的进取心.李亦畬为了验证拳技,常招门客至家动 ...

  •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建议收藏保存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 ...

  • [转载]武禹襄李亦畲太极拳理论大全

    原文地址:武禹襄李亦畲太极拳理论大全 原文作者:太极欧阳 武禹襄论太极拳: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 ...

  • 李亦畲 | 太极拳习练之五字决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站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吗? 太极拳习练之五字决 太极拳的"五字诀",是指"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也,乃太极拳先辈李亦畲( ...

  • 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建议收藏保存

    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