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改造后不能只剩院子没有人,“共生院”将在前门亮相
老城到底该如何保护?负责前门区域改造的市人大代表、北京天街集团董事长李桦表示,老城保护和改造,绝不能“改完,光剩院子,人没了”。记者了解到,今年,几十个改造后的“共生院”将在前门东区亮相,主要吸引年轻人入住,与同一屋檐下的原住民做邻居。
前门东区改造从地下开始
前门东大街将整个前门区域划分为西区和东区两部分,其中前门西区已成为步行街,而东区58.6公顷的空间,则被人们称为前门东区。2014年,前门东区正式启动改造。
“前门东区是老城保护中特别重要的一片区域。但是,几乎老城所有存在的问题,前门东区都有。”李桦举例说,比如基础设施老化、公共配套不完备、私搭乱建严重、文物濒临损坏等。
前门东区的改造是从地下开始的。李桦解释,作为老城改造来说,其实基础就是地下,地下基础设施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改造,光地面上的建筑刷刷房、抹抹灰,根本无法改变老城居民的生活条件。
很快,改造就遇到了困难。李桦表示,前门东区最窄的胡同只有80厘米宽,但挖开路面却发现,弱电、强电、上水、下水、雨水管、污水管、燃气管…乱七八糟的管线,简直让人看花了眼。更让人惊讶的是,强电的管线竟然紧挨着燃气管线,很容易发生灾难性的危险,“这样狭窄的胡同,只能取消燃气管线,全部改为用电。”
平房院修旧如旧成“共生院”
很快,第一批7条胡同的管线入地便全部完成。李桦表示,如今,前门东区已经完成了36条胡同的改造,还有十几条胡同已被列入今年的改造任务。按照规划,今年整个前门东区的架空线入地和基础设施改造将全部完成。
随着地下改造工程的陆续完工,前门东区的改造终于转为地上。李桦说,首先,前门东区的29个公厕全部改造完成,解决过去污水横流、恶臭扑鼻的面貌,而在街巷整治的过程中,主要对胡同和院落进行“修旧如旧”的提升。
前门东区的每一个改造细节都经过专家、设计师和百姓共同参与设计。李桦说,在胡同路面铺设的时候,特意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省精挑细选而来老石材,让人们留下过去的记忆。胡同中有一根老木头电线杆也没被轻易拔除,依然立在胡同路边,夏天爬满绿植,成为了胡同一景。
修旧如旧的平房院落,被打造成新鲜的“共生院”。李桦说,目前已经利用居民腾退出的平房,在草厂地区打造了十个“共生院”,其中三个“共生院”已经启用。比如,原来一个院子能住六户,改造后,可能腾出两户,剩下四户。而腾出的房间,会增设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改造完成后空余的房子,将引进年轻人入住。
“共生院”引进文化创意机构
什么样的人能住进“共生院”呢?李桦表示,现在正在制定“共生院”引进人群的标准,主要会引进一些文化创意机构。像三里河水系旁边,就利用腾退的三间房子,引进了一家书店。“今年,预计再将几十个老院子改造成‘共生院’青年公寓,吸引年轻人入住。”
文物腾退后空出的空间,也将加以利用。李桦说,去年,通过改造,草厂地区新腾退出12处文物。其中,已经腾退完毕的颜料会馆,梅兰芳小时候就曾经在附近居住过,这里准备尝试化身“胡同里的戏剧天地”。
兴隆街以北腾出的一块大空地,则准备和故宫合作,联手打造一个现当代艺术馆,此外也能展示一些故宫没有空间展示的文物。
“对于老城改造来说,如果改造完成后,光剩下院子,人没了,那就说明这不是一个好的改造方案。”李桦表示,只有让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文化共生,才是老城保护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