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学校的儿童生活:既学文化学种地还学花钱,提升未来生存能力
据2018年1月发布的《我国特殊教育现状》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各类特教学校在校生49.17万人。特殊教育重在早期,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那么,特殊儿童在特教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是什么样子?学校是如何教育的?带着这些问题,儿童节前夕,摄影师走进了山西临猗特殊教育学校。图为5月31日,特教学校里的一对双胞胎姐妹。
临猗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14年,目前共有80多名学生和20多名文化老师、生活老师、专职康复师,学生大多具有脑瘫、自闭症、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等,其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8岁,基本来自临猗县各乡镇。图为启智室内,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智力训练。
该校吴校长介绍,特殊教育既要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图为几位学生在用废弃的易拉罐玩游戏。
“我们这里一般上午上文化课,下午进行特色训练。”吴校长说,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在特色训练方面学校设有门卫区、园艺区、运动康复区、律动区、家政区、启智区等10个职业体验区,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不仅仅让他们身体康复、生活快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未来能自食其力。”图为两名特教学生在拉垃圾。
在园艺种植体验区,学生们通过选苗、种植、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的过程,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技能,体验种植和收获的快乐。图为几名特教学生在帮生活老师收获大蒜。
图为几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为自己班级的种植区除草。
图为一位学生穿着工作服在门卫室值班。据介绍,在门卫体验区,孩子们每天轮流值班,穿着工作服在这里学习并体验门卫的技能。
为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学校移植了部分社会功能和场所,开设模拟爱心超市和农商银行。学生通过自身劳动、学习、能力提升、荣誉获得等,每个星期可得到一定的校币,这些校币可在超市购物,也可以存放银行。图为学生们在超市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
“部分智力有障碍的孩子不认识钱,不会买东西,我们就在课堂上教如何认识人民币,然后让他们在模拟的农商银行存取钱,在爱心超市购物,经过多次不间断的训练,孩子们对财产有了一定认知,也感受到付出和收获的快乐。”吴校长说。图为学生们在模拟的银行体验存取钱。
图为学生们在生活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叠被子技能。
运动康复是学校对学生各种体能、智能训练的重要项目,每天坚持早、晚各1个小时。教师王娜介绍,有一位6岁的脑瘫孩子,去年来的时候,肌张力比较高,四肢僵硬,通过半年多康复训练,现在的四肢比以前灵活很多,肌张力也有所下降。图为康复训练室内,一名脑瘫学生在专业康复老师的帮助下做身体康复训练。
图为一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拍打手鼓,训练肢体协调能力。
“生活中有些很平常的事情,对正常孩子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你要反复的教,让他们不断的去体验,他们才能学会。”吴校长说,其实通过体验、参与式教育,不少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未来和正常孩子没什么不一样。图为部分特教学生制作的串珠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