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二月二闹社火,留守妇女成主角,91岁老人当领队
山西芮城的匼河村位于黄河东岸、中条山西南麓,是考古界瞩目的“匼河文化”遗址所在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匼河村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泰山古庙会,村民们敲锣鼓、闹社火,用丰富的民俗表演来迎接新春农事活动的开始。“二月二到匼河看热闹”也成为当地人早春里的一个重要项目。3月7日,当摄影师再次来到匼河村,却发现今年的社火活动竟与往年不同,整个社火队伍中见不到几个男人,几乎所有项目都是妇女担当。
匼河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由于石器的一定组合特点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质,故匼河遗址被命名为“匼河文化”,深受国内外考古界的瞩目。或许这片土地的历史太悠久、文化太深厚,匼河人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性格和敢于人前展示的秉性。据村里老人介绍,社火活动鼎盛时,全村三千多口人有两千多人参加,声势浩大。图为三名妇女拿着社火装备前往集合地点。
“我们村的庙会、社火是年年都办,但一般是三年一大办,赶上大活动时,所有的自然村,甚至邻村都要安排节目参加。”负责村里庙上事务的刘红德说,去年刚办了大活动,所以今年的声势小一些,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村里的青壮劳力过完年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大活动也搞不起来,“所以今年的活动是妇女扛大头。”图为两位大妈抬着一个大鼓走在村路上。
上午10点半,所有参加社火活动的人员集合完毕,活动正式开始。据了解,当日活动的人员大约有100人左右,除了敲大鼓、扛横幅的是男人,其余的都是留守在家的妇女们,连放鞭炮的都是。图为村里的背花锣鼓队在表演。
匼河村社火有一个传统,就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必须是当年村里最年长的人,目的是倡导敬老爱老的美德。今年,91岁的刘正明老人走在了社火队伍的最前面。图为一手拄拐一手扛龙旗的刘正明老人。因为年龄大,步伐慢,身后的队伍也随着他的步子走走停停。
图为表演队伍停下来后,几位大妈在表演社火“赶驴子”。
领队是9旬老人,其实参加表演的妇女们年龄也大多在50岁以上,40岁以下的特别少。图为一名60多岁的大妈在表演背花锣鼓。
图为几名50岁以上的大妈抬着供奉着“泰山神”的轿子走在队伍中间。据资料显示,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世间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的出生大权,成为民间信仰之一。
“我们的活动一般是两天,二月初一是预演,但所有的程序都和正式表演一模一样,二月二当天是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来看的人要多一些。”刘红德说。图为几位村民扛着彩旗走在社火队伍中。
“大活动时,表演的内容特别多,有青壮男子背冰、汉子拉磨盘、扛檩条等体现匼河人勇敢彪悍的项目,也有妇女扭秧歌、跳舞、划旱船、背花锣鼓等项目,可比今天要热闹。”说起之前的大活动,村里的一位70多岁的老人很是自豪,但面对青壮劳力外出的现状,老人也显得很无奈,“不能因为搞活动不让大家出去啊,毕竟挣钱更重要”。图为社火队伍沿着村中道路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