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开启德州黄河文明(文/王德胜)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各个地域文化都因此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厚重垒积,德州也是这样。德州因德水而名,德水,古黄河名。
大禹治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治理黄河。《长河志籍考》记载:德州,古九河之地,黄河所经,汉县名为安德者,以其德水安澜耳。大禹治水疏九河: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其中,徒骇、马颊、胡苏、钩盘、鬲津五河都在今德州境内。虽然很多人认为已经不是大禹时代的概念,但不耽误历史上把“九河”代指德州,顾炎武过德州,留下“九河冰壮”诗句。清代薛宁廷作《九河故迹》诗。禹城市十里望镇有著名的禹王亭博物馆,伦镇有禹息故城,禹王亭内的具丘山、伦镇的禹息故城都是大禹治水的重要遗迹。传说,鲧治水时曾盗用天帝的息壤,禹受命后东寻息壤,终于在这里找到,并将这里设为治水总指挥部。大禹在具氏部落筑土成山,'高十仞,广倍之',禹登高观察水势,后人把土丘定名为'具丘山'。唐中期,禹城西门内修建了禹王庙,城外具丘山上修建了禹王亭。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也有两次重修扩建。清道光年间,林则徐途径这里,曾在禹王亭留宿一夜,并将感受写入日记。
大禹治水之前,黄河流到德州,没有固定的河道,经常泛滥成灾。虽然已有农业并有一定发展,但生产水平很低,粮食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类社会一直处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状态。大禹治水为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财富剩余,阶级开始出现,并促成了第一个阶级国家夏的诞生。德州最早的记录历史也出现在此时。“夏封有鬲氏国,此鬲国之始”( 清光绪 魏寿彤 《德州乡土志》),国都大体位于禹城镇,隶属九州中的兖州。
有鬲氏,相传是皋陶之后,姓偃,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东夷部落的首领。《春秋·元命里》载:“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是历史上著名的“皋陶造狱,划地为牢”的始作俑者。皋陶辅佐大禹建立了夏王朝,禹对他非常感激,指定他为接班人,但皋陶先大禹而逝。他死后,大禹对其后人进行了分封,其中一脉来到了大禹曾经战斗过的鬲津河边,建立了有鬲氏国。水患平息后,鬲国人开展了兴农、纺织、制造、渔猎、牧养等生产,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民族。在少康复国、商汤灭夏过程中,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就产生在这期间。
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一次用斗争手段统一各部落政权的过程,夏朝出现后,沿着黄河的所有部落都统一在同一个文明政权下并逐步壮大。大禹号令各部,言出必行的规矩意识,变堵为疏治水方式,不仅使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也对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德州影响深远。因水而设,依水而居。之后的德州先民们,围绕黄河流域不断迁徙,并于元末明初,德州位置最终固定下来,旧址大体在目前德州开发区抬头寺镇一带,《水经》中记载:“屯氏三渎西流迳鬲县西”。乾隆《德州志》也记载:明朝末年,抬头寺东武家庄挖井的时候,发现了城墙的形状,砖最薄,灰最粘,康熙年的德州文人葛雪龛曾专门对此事进行了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