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洮南】解放前的洮南商业
解放前的洮南商业
张宝珍 赵久刚
洮南建治至今已有90年历史。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前这里为扎萨克图郡王旗管辖,乃蒙古族游牧区,光绪二十八年(1902)后渐有汉人迁入,小手工业及小商品交易有所发展。是年,奉天人投资的第一家杂货商号“宝盛公”开张营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伴随放荒招垦,大批汉人迁入,前店后厂式工商业开始发展起来。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洮南府(1913年改为县),先后辖靖安(今白城)、开通、醴泉(今突泉)、安广、镇东(今镇赉)等县。至此,茫茫旷野的“沙吉盖毛都”(洮南原名)一跃为奉天省西北部蒙汉接壤之重镇。远近商贾蜂拥而至。
建府初期,百业待兴。为鼓励创业,税捐甚微,也无行业管理机构及各种负担,上少千扰,下随民意,故各业发展很快。宣统三年(1911年)(建府后八年)交通状况仍是通达辽源(今郑家屯)伯都呐(今扶余)乌珠穆沁(东乌旗)等几条土路和畜力车。但商品输入输出已有明显增加。输入物资主要是布匹杂货,占输入总额的97.4%输出物资主要是牛、马、羊,占输出额的77.3%;其次是皮张,占输出额的14.6%;第四是粮食,占输出额的2.94%。本地购销也不止于府内,靖安(今白城市)、安广、镇东(今镇赉)、索伦、乾安(今六户)、高力板,瞻榆开通甚至齐齐哈尔等地都来洮南进货。洮南集散市场已初步形成。
洮南晨雾中疾行的各地商旅
蒙荒初辟,各业初兴,现币甚少,流通阻滞。为解此难,大商号以固定资产为抵押,出钱贴补充现币之不足。据东蒙古志(草稿)记载,1907年洮南8家商号共出钱贴175000吊。票值大小不一,与现币一样流通于本府市面,以资周转,对疏导商品流通,起了积极作用。
地处蒙汉边邻中心地带的洮南又是府辖五县的政治中心,诸多因素很快使洮南形成商业中心。据《满蒙之文化》记载,1919年(民国八年)五分年景。洮南附近五县总产杂粮460845石,其中洮南县产杂粮124600石。而次年洮南市场杂粮交易额为284000石,超出洮南产杂粮总数159400石。又记,1920年输入美孚牌石油16000箱,是1918年输入石油的两倍。而其中十分之三又转向齐齐哈尔输出。可见建治14年后的洮南,不仅是奉天省西北部商业集散地,而且是商品输出输入之门户。1923年(民国十二年)四洮铁路全线通车,洮南在原来旱路、水路基础上又增添了一条铁路运输大动脉。交通方便,且是奉天省连接龙江省的铁路端点,物资交流集中,流动人口激增,促使旅店业、饮食业迅速发展。商号、作坊鳞次栉比。从此洮南步入繁华全盛时期。
1926年(民国十五年)洮昂铁路通车,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洮索(索伦)铁路通车,使两路沿线集镇发展起来,相对分散和削弱了洮南市场;20年代末连年水灾,匪患不断;日本侵略者增兵中东路沿线,入侵风云告急,日本金票,冲击金融市场,通货膨胀,1929年1至7月间通用货币奉票贬值2.135倍,有的私商唯利是图,互相倾轧,吞吐经营,控制市场,导致物价不稳,加之苛捐杂税有增无已。上述种种原因致使一些商店倒闭,市场出现萧条景象。“九·一八”事变后,切断了关内货源,日本侵略者开始用各种手段控制市场。1937年推行所谓的“次长中心制”(即各部门任副职的日本人说了算)首先控制一切行政大权。1941年发布“七·二五”禁止令(即7月25日商品价格为准,固定不变,习惯称“七·二五”定价),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在一切为了“大东亚圣战”的口号下实行残酷的经济统治,深化了“工业日本,农业满洲”的野心。用“粮谷出荷”的方式对农产品实行全面控制。对人民则推行难以度命的配给制。用战争的名义收刮民脂民膏,致使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农村破产,工商业纷纷倒闭,人民啼饥号寒,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市场将要复苏,12月又遭光复军(原系地主土匪武装,后改为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十一师)洗劫。40多天灾难,商店关门闭户,人们深居躲险。
1946年1月30日,我军第二次解放洮南县城后在战争封锁的情况下,洮南几乎家家纺线织布,一日间工商业又现活跃。解放战争胜利,封锁解除,与内各省隔绝近20年的历史结束,新货涌进洮南市场许多小作坊,家庭纺织业立即解体。1946年西满业公司在洮南创办的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兴商店开业,为以后国营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洮南第一个国营企业振兴商店
信息来源: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本期编辑:王 迪
责任编辑:邢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