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不仅有法度更有创新 颜有气势,欧难度最大 褚遂良像娘娘腔,柳公权如低度酒
王见,广州美院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颜真卿《臧怀恪碑》拓片局部
■《龙门二十品》之《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局部
■《龙藏寺碑》
广州美院书法研究所所长王见:
魏碑体到了隋代,楷体的基本特征已经成形,基本形成了我们现在称谓的“楷书”,到了唐代,书法家分别从楷书中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写出了楷书的风格特点,出现了以姓氏为名的书体,例如“颜体”“欧体”“柳体”。其中,颜真卿被认为唐代楷书的代表,但颜真卿在后来也不乏被质疑之声,广州美院书法研究所所长王见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把楷书的发展源流进行了深入梳理,他认为,“‘颜体’个性十足,唐代书家们共同把楷书的风格变得丰富多彩”。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人物介绍
王见,广州美院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汉字的“方块字”特征 魏碑表现得最为明显
收藏周刊:我们能否梳理楷书的形成?
王见:要谈楷书,绕不开魏碑,很多魏碑,包括魏晋墓志等,其实是无名书者,康有为批评唐碑,可能基于法度,由此肯定魏碑,因为很多魏碑比较无拘无束,有自然天真的形态。我认为,如果单纯用法度的松紧来评判书法高低,则过于简单。比如从书写风格来讲,我反而认为唐代的楷书更具有个性,并非被法度所缚。
收藏周刊:那我们可以如何评判魏碑与唐楷的异同?
王见: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文字的演变来分析,不要以审美判断先入为主。魏碑体的字体形态是对隶书的省减,隶书讲“蚕头燕尾”,写得舒张优美。到了魏晋,汉代隶体的这些特点都省去了,笔划变短了,追求简洁。同时,也逐渐使得隶书原本左右舒展的形态往方形的状态发展。所以,可以说汉字的“方块字”的特征,魏碑表现得最为明显。
从南北朝到隋,魏碑字体也跟佛造像紧密联系。而康有为推崇的,正是这一类。但是这些字体,基本应都是雕刻匠人刻的字,他们并非职业刻字的人,也可能连书法基础都没有。例如《龙门二十品》。另外,有一部分树碑立传的,则是很严谨的,有法度要求的,不但书丹的人有深厚的书法造诣,连刻的人都应是专职的刻字工匠,刀法娴熟,对点划起承转折有精准的理解,所以,不能把魏碑一概而论。
另外,楷书的概念是流变的,要搞清楚,“楷”本身不算一种书体,“楷”是楷模的意思,“正”和“楷”的概念,早在汉代,隶书就是当时的“正书”和“楷书”,现在说的“楷书”主要是为了与汉隶区分。
收藏周刊:现在说的“楷书”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王见:隋代。魏碑体到了隋代,楷体的基本特征已经成形,基本形成了我们现在称谓的“楷书”,原来篆书和隶书原有的笔意特征基本完全消退。《龙藏寺碑》就是代表,就非常接近我们现在认为的楷书了。
科考制度要求必须加强书写
收藏周刊:但通常我们认为法度森严指的是唐楷?
王见:这跟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发展有关,唐代的科举制度不同汉代“察举”制度,对写字开始有了要求,而且要求规范。而这个时候的法度并非来自书家自觉推进,魏晋以来的佛经抄写,已经非常严谨工整,唐人写经也非常精美,是科考制度要求必须要加强书写。把字写好成为当时科举制度考核评分的重要参考项目。这里的法度、规矩、清楚和工整,更多是来自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艺术活动的书法的“法”。
所以,唐人都分别从楷书中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写出了楷书的风格特点。唐初的褚遂良、欧阳询特点都极明确,只有虞世南的特点不算十分明确,与晋书保持一致,最新出土的颜真卿三十八岁的墓志,就有褚遂良书法的影子,但最终颜真卿写出了个性十足的“颜体”,唐代书家们共同把楷书的风格变得丰富多彩。他们讲的不仅仅是“法度”,更重要的是创新和个性。
还需要强调的是,“正书”或“楷书”从汉代到隋代的发展演变,并不是个性化的发展,而是字体的省减变化。变化不因为书写者自觉的求变,而是时代推进的演变,但在唐代的书法家中,对楷书的主动求变,其中最具个性的三位是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
欧阳询把楷书里的“正”
追求到了极致
收藏周刊:他们的书法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王见: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在于朴素,结体宽博,跟隋碑完全不一样,变化很大;褚遂良则把字处理得非常秀美,志士不喜,在楷体笔划的平铺直叙中,笔锋开始出现了很多变化,他书法的结构和笔划的优美跟颜真卿是相反的审美样式,前者是婀娜多姿,后者是朴素直率。褚、颜二者的书法可以看成是对欧阳询楷体的一种演化式发展。欧阳询曾在隋炀帝时出任官职,其书与隋书有一致性,或可谓严守着从隋过来的楷体法度,并得以加强。
收藏周刊:欧阳询加强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哪里?
王见:隋代楷体,实际上还没有过多地注入书写者的情感要求和审美意识,更多的是字体的演变。到了欧阳询,则明显注入了个人的审美观念,他追求斩钉截铁的“正”。他把楷书里“正”的特质追求到了极致。所以,要写好欧阳询的楷书是最难的。他对书写者的注意力要求是高度集中,要不偏不倚,甚至一丝不苟。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书法与有关“正”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开始密切联系,比如要求书写者正襟危坐,仪态要正,做人要正,所谓“心正则笔正”等,道德规范注入到书法书写当中,道德要求也演变成审美要求。
柳字把颜真卿的特点给弱化了
收藏周刊:柳公权的楷书如何?
王见:柳字,没有颜体博大,也没有欧体正,更没有褚遂良字体美,但他跟颜体是同一个审美系统,所谓“颜筋柳骨”,只是他把颜真卿书法的特点给弱化了,把颜字太个性的东西去掉了,但体势上比颜真卿的要平正一些,更适合初学者临写,一般被视为启蒙的楷书。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喜写柳公权。成熟以后,大多都不喜欢,因为柳公权的字不像颜、褚等字体那么明确、明显的审美取向。
不过,历代以来,写柳体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欧体则是公认难度最大的,选择写褚遂良字体的人也很多,尤其在当下,因为褚遂良字体更符合普通人的审美。而有社会抱负的人,可能会更愿意选择写颜体。
品行正洁的人喜欢写欧体
收藏周刊:这么说,那民国时期会有很多人写颜真卿?
王见:对,大部分革命志士都喜欢写颜真卿。因为一有气势,二有力量,三够朴素,不是“白面书生”,而褚遂良的字给人以秀美,有种“娘娘”腔之嫌;喜欢严以律己讲求品行正洁的人,都喜欢写欧体。
收藏周刊:米芾说颜真卿的字“平淡无趣”,对比看,柳公权的字更加“淡而无味”?
王见:柳公权的字,如果要形容,更像30度的低度酒,有时候宁可喝点高度的白酒,或者喝点红酒,甚至喝点啤酒都好。低度酒很难有什么可以言说的特点。
馆阁体是楷书高度标准化的代表
收藏周刊:唐代之后,除了赵孟頫,楷书还有发展吗?
王见:唐代之后,把楷书的标准继续强化到一个高度的,是“馆阁体”,这是进馆学习、入阁、拜相所需要的字体,这也是楷书高度标准化的代表。实际上是一种专门为适应科考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楷字体,这种楷体不是某个人创造的,而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以后,慢慢形成。曾国藩、李鸿章、翁同龢、林则徐等人写字都是“馆阁体”的基础。
收藏周刊:“馆阁体”的特点是什么?
王见:“馆阁体”长期以来,受到嘲笑,被十分贬低,其实“馆阁体”笔划非常到位,点划轻重一致,强调结实,既有颜真卿楷书的力量,也有欧体的严谨,褚遂良的东西则很少,柳公权的“骨”相,也基本抛弃。可以说,可能赵孟頫的楷体构成了“馆阁体”的基础。赵孟頫把唐代几个楷书家的特点都会吸收但同时又弱化。
收藏周刊:可以用几个字概括“馆阁体”的特点吗?
王见:黑、大、圆、亮。黑就是保证整个字是纯黑,不能一会浓墨,一会淡墨;大,则是字的尺寸求大;圆,笔划不能有尖角和方角,不能干涩;亮,墨因浓黑而发亮。
收藏周刊:现在楷书的探索空间如何?
王见:当下写字,大家都喜行草书,或者篆隶魏体等。楷体被忽略,其实写出楷体风格特点的空间很大,前不久,我专门到河南参加考察“千唐志斋”书法博物馆,触动很大,也专门写了文章,楷体也是可以写出很多意趣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