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票房要破20亿,小镇青年干过了文艺青年?

上映了23天后,《前任3: 再见前任》的热度依旧在持续。

数据足以描述这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超过18亿且仍在不断向着20亿迈进的票房与国产电影总榜第五位的好成绩显然已经足够亮眼。

可是影片的质量却无法得到完美的逻辑自证。尽管有着无数的金句满天乱飞,尽管听了不少在电影院中潸然泪下、失声痛哭的段子。但是从质量和传递的价值观来说,这部成本仅有1.5亿的两性爱情故事片,和冯小刚的《芳华》、好莱坞的《星战8》相比总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但消费数据的事实摆在眼前不容不认,这部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元旦档的现象级影片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票房吊打,当然,也打了豆瓣给它评出5.7分的电影爱好者们一记狠狠的耳光。

一个问题摆在眼前,难道真的是所谓的小镇青年,助推了这部在文艺青年眼中及格分都不到的影片拿下了这等佳绩?

金句虽尬,效果杠杠滴

小编给这部电影打分时,同样没给到及格分。尽管从商业模式上来说这是一部套路成熟的爱情电影,然而就凭其中满溢出的直男癌气息和女性备胎观点就足够恶心。想必和我一样因此差评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痛骂这部电影三观不正的家伙,都还是被网路上五花八门的评价给吸引进了影院。

周遭观影者中认为这部电影真实动人,戳中了青春回忆泪点,真情实感强烈推荐的不在少数。豆瓣和各大影评中,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劣质、感情观点难以苟同的人也有很多。影片中借着主角的自述和对白而出现的“爱情金句”,更是成为了探讨的核心。

“两个人散了是因为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以为会挽留”、“借着吵架的梗,撒着思念的娇”、“我的使命就是陪伴,她的使命就是让我成长。成长不一定会得到什么,一定会失去什么”……

这些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总结式格言在赞赏者眼中是顿悟一切后的点睛之笔,有着强瓦斯催泪弹的奇效。而在挑剔的观影人看来,不过是将QQ空间中的爱情诗句搬到了大银幕上,矫揉造作得让人尴尬癌都犯了。

的确,从电影本身来说,这些在故事中屡屡跳出的句子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影片的真实性。且不论韩庚饰演的男主角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恋爱大师式独白,单是故事里兄弟闺蜜聊天时张口就来的诸如“年少时的恋爱叫合情合拍,长大后的恋爱叫合并合作”一类的鸡汤长句就足够让人出戏。

然而这些语录,却成为了电影的营销法宝,使《前任攻略3》的传播威力倍杀。

微博、微信、知乎、内涵段子等社交APP上充满了这些感情金句的病毒式投放。而在片方的大力推动下,搞笑的引发了围观,深沉的引起了思考,诸如“那种不怕受伤的支持,我做不到了,我需要他陪我来证明他爱我”一类的争议性话题更是引发了后续的无数探讨。

在接连的内容投放下和水军造势下,无数跟风而来的感情营销号也纷纷扛起了热度大旗。借着金句解析电影,靠着片段追念青春。和前任的爱恨纠葛,选择了坚持又或是放手都成为了扩散出的话题,生生把这部电影的性质拔高了好几个层次。

再加上那首袁娅维演唱的片尾曲《说散就散》,更是成为了引发好奇心和共鸣感的有力武器。音乐营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能通过歌曲联系影片金句进行宣传、从而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最终获得成功的,上一个还得数《后会无期》呢。

当然,与韩寒的原创式毒鸡汤风格不同,《前任攻略3》这部并不是走文艺青年路子的电影调动的却是另一个更大众的群体的观影情绪——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与文艺青年的高劣之争

所谓小镇青年,自然是戏称,也就是三、四线城市的观影受众。而《前任3: 再见前任》的营销宣传思路,选择的是从三四线城市包围一、二线城市的套路。使得最终猫眼呈现出的用户画像中,三四线城市的观影群体占比接近50%。

片方这种自下而上的营销思路是十分机智的。这部电影中无数笑点覆盖下的对两性本质的爱情思维描述其实会让不少有深度思考习惯的影迷感到反感。并非是其他看电影的群体意识不到这点,只是对很多将电影作为消遣、放松、娱乐的人来说,他们并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探讨这些,只是享受电影所带来的触动和共鸣。

而常年混迹于豆瓣的文艺青年观影群体自然不是这一类人,他们更强调影片的价值输出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的,剧情覆盖下是否有更深一步的探讨意义。虽然拿这个来要求一部爱情喜剧片有些过于夸张。但是《前任3: 再见前任》在这方面实在表现得太过差劲。

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何豆瓣会给出如此低的评分了。而且在高赞的热评中不少人给出了绝对的差评。这也并非是网友太过严苛,要知道同样是讲述前任、现任的国产爱情片《失恋三十三天》可是拥有7.3分的成绩。

而《前任攻略3》这样低的豆瓣评分难免会对一、二线城市的观影群体造成影响,不少习惯了根据豆瓣打分挑选电影的影迷会自然把这部片子盖章为烂片,然后敬而远之。

但是三四线城市的大多数观影者还是更看重排片、社交平台的宣传、明星和周边朋友推荐。他们受豆瓣这类的小资平台影响的较少。反而对被不少文艺青年嘲为LOW的短视频营销接受度更高。

于是在影片方的渠道布局下,“在电影院嚎啕大哭”、“喝醉酒被拖出影院、“前任影院相见大打出手”等视频段子获得了广泛传播,这部电影以这样前所未有的事件营销手法,在抖音、西瓜等短视频平台火了起来,更是带动了不少观影者自发参与,主动承担起了传播任务。

而当越来越多的消遣观影群体被吸引进了电影院,感受到了情感共鸣,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之后,所谓的文艺青年也被吸引了注意力。

猫眼评分达到了9.2

豆瓣上评分这么烂的电影为何票房如此之高?身边人为何觉得好看?抱着这样的疑问,思考型的观影者也进了影院,然后一边怒骂被骗了,一边继续在豆瓣给差评,降低着这部电影的评分。

而如此两极分化的口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围观者走进电影院一睹究竟,最终导致了影片票房的一路走高。

本质上,这并非什么文艺青年和小镇青年的意识差距,而是两种抱持不同心态的观影受众关注重点的不同。

不得不服的是,《前任3: 再见前任》的片方将这样的不同在营销角度上包装为了“有前任的”和“没前任的”之间的差别,成功掩盖了影片本质上的问题,还再次点题情感要素,也吸引着更多人参与到电影的讨论中。

兜兜转转,一别两欢,所谓前任情感

这样模糊焦点的手法能够成功,还是得多亏影片的立足点——前任。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尝试。过往的爱情片大多走的是轻喜剧风,经历渣男找到真爱才是一贯的主题。而这种百转千回,遇到的人都不如你,可是再也回不去的遗憾美学无疑更为真实,也更能触动有过感情经历的都市男女们。

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落脚点新颖,所以才更容易激发观影者的新鲜感,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毕竟哪怕再否认这里的价值观,都需要承认,故事中分手后双方的一些细节感受处理的还是很有真实感,这样的真实感促进观众和影片的主角产生了情感联结,让观众也随之进入了相应的场景和情境,好像看到了失恋的自己。

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不少“失恋”或是“曾经失恋”的观众在影院里获得了情感的释放,从而形成了全民情感共振。

当一个电影话题成功上升为一个社会话题,自然不愁热度飞涨了。这种强调共鸣的情感营销,其实才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底牌。

当然,《前任3: 再见前任》还是占据了涉及的领域未有什么优秀国产前作的先机。随着这部影片的大火,可以预见的是,同类型讲述前任的爱情电影将会在市场上不断出现。而随着这类影片的增多,观众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糊弄。

下一部涉及前任的电影,再出现类似的套路和价值观偏差,恐怕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原谅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