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书抄

读《从黑格尔到尼采》序言、第一章

1.刘小枫序:纳粹(德意志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卢卡奇、海德格尔和洛维特不同维度的考察:追溯到谢林、黑格尔、康德;德意志虚无主义是反抗现代性观念力图寻回古代的结果,捍卫即将堕落的道德,反抗庸俗,反抗古典的人文主义;施特劳斯的另一种返回思路。

2.雷南的时代追问:“在我们之后,人们将何以为生?”

3.如果只从时代精神出发才能给与一个回答……那么放弃也就是最容易的事情

4.海德格尔的源始现象的直观和黑格尔对绝对者的理解;自然的程序和精神的程序;自然理性和历史理性。

5.猫头鹰和十字架,哲学与神学的调和;理性是当代十字架上的蔷薇。

6.歌德纯粹人性的东西,神学与人道的结合;人是伟大和自由的。

7.路德教:当基督徒的心在下面的十字架中央时,它是朝向蔷薇的。

8.歌德当做属神的东西来崇敬的,是世界整体中的生产力量。

9.黑格尔哲学时是上帝的循环定义,立足于基督宗教的历史根底上的哲学。

10.歌德的自然赖以为生的中心,黑格尔的精神在其运动中的调和,都在马克思和基尔克果那里,重新分裂为外在性和内在性这两极,直到最后尼采要借助一次新的开始,从现代性的虚无中召回古代,并在从事这种试验时消逝在癫狂的黑暗之中。

11.精神的历史完成,自由的历史也就实现了。

12.“东方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知道一些人是自由的,而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人都是自由的。”

13.艺术和宗教统一在对绝对知识的精神崇拜之中。

14.黑格尔哲学与现实的和解,哲学应当成为一个现实,思想不再批判性地与现实对立;自身的理性——国家哲学与现存实现的理性——现实国家统一。

15.基尔克果:要么接受乐观主义,要么绝望;马克思与国家哲学的决裂。

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101-150页

1.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2.杜甫《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读《比较文学读本(西方卷)》五篇文章。

1.比较诗学的翻译与译者诗学的操控(杨乃乔):先学无情后学戏;文献考据的独断意识(?);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的趋同,是比较文学走向比较诗学的重要因素;翻译与二次翻译;此书的翻译者是自我赞助人。

2.奥德修斯的伤疤(奥尔巴赫):荷马的延缓因素、前景叙事、悬念消除、人物冲突的消除和稳态,日常描写的牧歌性;圣经的阐释性、悬念、深不可测、人物的冲突发展,崇高与日常的不可分割。

3.语言两个面向和失语症(雅各布森):两个面向:与语码的内在联系和与信息本身的外在联系:交流的可能;失语症:结合和选择能力的缺失。转喻和隐喻的区分问题(?)

4.闭幕陈词:语言学和诗学(雅各布森):诗学处理是什么使得语言讯息成为艺术作品。解释语言学与诗学的一致性。诗歌是一种周期性的语言符号。“没有与语言学相关的事物外在于我。”

5.修辞学——诗学——诠释学(保罗·利科):修辞:论辩艺术,考虑受众;诗学:与修辞在或然性领域重叠,发明寓言与发现道理,生产/寓言/创造性模仿之间的关系(诗学的定义问题仍然有待思考?);诠释学:解读文本的艺术,语义多样化的探讨,源头是圣经解释学,表达更多意义。论辩、建构与再描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