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整理好了,这份骨关节记忆要点请收好
第一节 手和腕
1末节指骨的远端稍肥大,边缘不整齐是正常现象,第五指末节和中节指骨可能稍小。
2.中节指骨的掌面在指肌附着处粗糙不平,不可误认为骨质破坏。
3.拇指的基底节和其它手指的中节指骨可见到小的边缘锐利的卵圆形缺损,此为骨干的滋养孔,腕部诸骨由于滋养孔类似透亮缺损影,勿误为骨囊肿或破坏性病灶。
4.在一些正常儿童中,指骨骨骺中心的密度深浅不一,有的呈骨硬化密度,有的则很浅淡。这属正常现象,儿童第二至第五指指骨干骺端先期钙化带硬化或干骺端凹陷并硬化为正常变异所致。
5.第一掌骨和大多角骨之间的关节腔较宽,不可认为半脱臼。
6. 在很多正常儿童的第二掌骨近端骺软骨中可有副骨化中心,有时在所有掌骨近端亦皆有此种情况,即副骨化中心,可与骨干持续分离数年之久,最后在互相融合,亦有终生分离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小骨者。
7.腕和掌部可有各种各样的副骨和籽骨,我国人只在第一掌骨远端可见有籽骨,其它部分副骨为籽骨及为少见。
8.钩骨的钩部在儿童期常见不到,但在青春期前都可显示出来,切勿把它当作分离的小骨折碎片,钩骨的钩部与体部在正位片上互相重叠,表现为局部密度增密度增高。
9.月骨早期可有两个骨化中心,以后可互相融合,或作为分离的小骨而存在,即月骨上小骨。有时月骨与三角骨互相融合,并在其融合部位形成一条假性骨折线。
10.双舟骨及三舟骨,手舟骨可由两点或三点化骨而形成双舟骨及三舟骨。双手舟骨的两半分界线在舟骨腰部,切误为骨折。(必要时可加照对侧)
11.腕豆骨是最小的腕骨,出现最迟,常由几个小骨灶骨化而成,可保持其颗粒状形态达数年之久。因此,在诊断幼年腕豆骨骨软骨炎时须谨慎,多角骨在发生的最早期可呈为粗糙而不规则的状态。
12.尺骨远端和腕骨间有三角软骨,因此,在正位片上尺骨远端距离腕骨较远,尤其在偏向桡侧的掌正位片上,尺骨远端和腕骨分离更远,容易被误认为半脱臼。
13. 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内,大部分尺骨远端及少数桡骨骨端可见到一种杯状的横面,代替了常见的平直横面。这些生理性的杯状阴影,不要误认为佝偻病性的杯状阴影,在正常儿童期的后阶段,尺桡骨末端可呈波浪形的不规则表面,而其它骨的末端表面则仍显示光滑。尺桡骨茎突分离的骨化中心也很常见,不要误认为骨折碎片。
第二节 前臂与肘
桡骨粗隆(结节)的皮质较薄,海绵骨较多。在轻度旋前位时粗隆(结节)和骨干重叠,表现为圆形透明区,颇似空洞;
2.尺骨近端海绵骨较稀疏,呈网状,不可视为骨破环。
3.尺桡骨骨干中1/3处的骨嵴有时凸出,形成边缘致密的阴影,勿误为皮质增厚。
4.平行于尺骨内缘而上行至肱骨内上髁区,有一软组织影,即尺侧腕屈肌的阴影。
5.肱骨鹰嘴窝的骨壁有时很薄,在正位片上显得比较透亮,有时甚至骨壁缺如而成为一个空洞,叫“滑车上孔”。发生率为4%,有遗传因素。
6.成人肱骨髁上嵴,由于肌肉的附着,故正位片上显示边缘粗糙不整。
7.正常肱骨小头的化骨核略靠前,在侧位片上,它与干骺端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二者的关系随年龄和投照位置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难以肯定肱骨小头化骨核是否有移位。
8.肘部化骨核最为复杂,在诊断骨折和骨骺分离时应十分谨慎,必要时可照对侧比较,肱骨滑车化骨核常为不规则的多个小化骨核,尺骨鹰嘴化骨核亦可为多个,并且边缘不整齐,桡骨和肱骨的化骨核偶尔亦不规则。
9.肘部可以有一些较少见的副小骨,如肘前骨,滑车旁骨和喙状副骨。
10.肘髌骨为一罕见的肘部发育异常,系尺骨鹰嘴二次化骨核未与尺骨融合,遗留在肱三头肌腱内的一种子骨,位于肘关节后方,类似髌骨的骨块,往往与肱骨下端和尺骨鹰嘴相关节。
11.尺骨外形的正常变异,尺骨鹰嘴窝切迹为局限性骨凹,尺骨喙突突起为局限性骨突。
第三节 上臂与肩
1.成人肱骨大结节部皮质较薄,海绵骨较多,因此密度较低,有时很难肯定是正常情形还是早期破坏。
2.婴儿肱骨头的内侧半化骨核先出现,当大结节的化骨核尚未出现时,在正位片上,肱骨头的化骨核偏于一侧,在内旋时化骨核外移,位于肱骨的正中。
3.成人的肱骨结节间沟有时可能很深,在侧位片上好像骨皮质缺损,在轻度旋转使大结节嵴,小结节嵴相错时,又好像皮质增生,新生儿手臂上举用外旋位时,结节间沟影可似骨膜炎。
4.青年人的肱骨近端外侧边缘可见一平行的条状阴影,在有些照片上,还可见到在肱骨外上髁边缘有一平行条状阴影。向骨干边缘伸延8~10cm,此系由于肱骨本身边缘较厚且锐利所造成的,并非骨膜增厚。
5.肱骨头或颈部可能发现环形及圆形致密阴影,此乃软骨岛或骨岛影。
6.髁上突,起于肱骨骨干下1/3前内侧,如钩状突起。
7.肩胛骨下角,肩峰喙突和关节盂的二次化骨核,在16~18岁时钙化,25岁愈合,偶可终生不愈合。
8.肩峰骨,肩峰端在15~16岁时可出现2~3个或更多的骨化中心,首先由各骨化中尽互相融合,然后在20岁时与肩峰融合,在未愈合前有一裂逢,儿童时期裂逢距离较大,如在25岁以后还未与肩峰连接称肩峰骨,此骨可呈三角状,并可与锁骨构成关节,肩峰骨往往对称出现。
9.在肩关节盂的上缘,肩胛骨骨质中,有时可见到密度减低的阴影,这是由于关节盂的底部,部分喙突,部分肩岬骨的骨骼阴影互相交叉重叠对比而成。
10.肩胛骨体部有时可以看到放射状的营养血管沟,不可误认为是骨折线。
11.肩胛骨的上缘有时因为肩胛骨上的横韧带骨化,使上缘与喙突间呈马鞍状畸形,其中有小孔。
12.喙锁韧带处的滑囊可以钙化,多位于喙突及锁骨之间,可有鸡蛋大小。
13.锁骨菱形压迹在锁骨胸骨端下缘往往可以见到一个菱形的骨质凹陷,可以单侧或双侧出现,在胸锁韧带的附着处。
14.锁骨的喙突结节有时可以与肩胛骨的喙突形成关节,为先天变异。锁骨解剖形态为“S”状,投照时如果肩部扭向前方或仰卧位正位投照,锁骨一部分骨干与中心线垂直呈局限性密度增高区,并且锁骨骨干显示缩短,则很象骨折后的重叠。
15.锁骨中孔又名锁骨上孔,位于锁骨中段,有时为双侧性,呈小圆形透明区,X线的发现率为2~6%,骨标本为6.6%。
第四节 足与踝
1趾骨骨骺骨化中心往往为多个小骨化核,外缘不规则。第二,三,五趾末节趾骨骨骺的二次骨化中心可永不出现。
2.末节趾骨的远端稍肥大,边缘不整齐,为正常现象。
3.基节趾骨跖面肌腱附着处,在侧位片上表现为边缘不整齐。
4.趾骨和跖骨,这些小管状骨的继发骨化中心常由若干小骨块组成,在它们出现后若干年内都呈边缘粗糙的不规则阴影,第一趾跖关节处常有一个或两个籽骨,一个籽骨有时可分为两半,不可误为骨折。在发育期间,第五跖骨近端骺软骨外侧可能出现一个阶梯状二次骨化中心,多数为双侧,数年后与跖骨愈合,也可终生不愈合。
5.跖骨近端互相重叠,甚似骨折线,两个跖骨近端可能融合为一,而无跖骨功能不全的症状。
6.跖骨近端可有多余的化骨核,和掌骨一样。
7.舟状骨化骨核发生在生后六个月开始钙化,早期多不整齐或不规则,这种现象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仅在一侧发生,在足舟骨结节处的副骨最为多见,一般为双侧性,少数单侧。
8.在舟距关节近端,距骨背缘上的皮雷氏骨,不要误认为碎骨。
9.距骨后结节下缘可能有一副骨即三角骨,这个副骨可能和距骨愈合,也可能是永远分离的。
10.骰骨的化骨核在早期是多个不规则小化骨核,楔状骨的化骨核在早期也可以是不规则的。
11.婴儿和儿童的跟骨后缘是不整齐的,跟骨结节的化骨核最初多为不整形的分节状,以后又较其它部分致密,均为发育中的正常现象。跟骨体偶可有两个独立的或多个骨化中心,二者之间的软骨带在融合前颇似骨折线。
12.跟骨滑车突顶端的二次骨化中心,在外旋和内翻45度角摄片时很似碎骨片。
13.七岁以上儿童的足部侧位上,在跟骨滑车的骨质中能见到一个圆形或三角形的假性囊肿样透亮阴影,此因骨松质稀疏所致。
14.载距小骨足副骨中极其罕见的一种,发生于跟骨载距突的上方。
15.胫骨远端可能出现一个单独分离的内踝化骨核,腓骨外踝部也可有一个单独的化骨核。
16.胫骨骨干远端外侧面面有一条沟槽即腓骨切迹。
第五节 小腿与膝
1.胫腓骨骨干和尺桡骨骨干一样,由于骨间膜的附着而皮质可变得较厚和不整齐,在胫骨轻度外旋的前后位片上,胫骨前嵴重叠在外侧皮质上,好像皮质增厚。
2.胫骨结节约于1115岁之间骨化,其正常变异很多,化骨核的结构形态多样,有时是胫骨近端化骨核的一部分,有时是单独存在的或呈分节状,相当结节处的骨干部有时有一条深的切迹,在前后位片上表现为骨质缺损,这些现象有时与胫骨结节的骨折酷似,鉴别十分困难,但局部软组织肿,压痛和侧位片上结节向前脱离是较可靠的鉴别点。
3.腓肠小骨亦叫双小豆骨,是腓肠肌鞘里的一个籽骨,在前后位片上与股骨干重叠,故不显影,侧位片上在膝关节后方软组织内,其出现率极高。
4.腓骨头海绵质较多,X线片上表现为局部密度减低,不可视为骨质破坏。
5.髌骨是最大的籽骨,可由多个化骨核愈合而成,因此在儿童期可能呈不规则颗粒状,有时当下半部化骨核愈合后,上部可能另出现一个,后来又逐渐和下半愈合,如果永远不愈合,就可形成“二分髌骨”。
6.在2~6岁之间,股骨远端化骨核生长极快,内外髁边缘常显示不规则,股骨近端化骨核也可能有同样的情况。
7.少年儿童股骨髁间窝深而宽,侧位片上表现为局限性的透明区,不可误认为骨质破坏。
8.在青春期前,月国沟出现于股骨外侧髁的后侧,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缺损,此沟有月国肌的肌腱附着,为正常变异。
9.股骨下端月国窝部边缘常粗糙而不规则,有时可稍隆起,为腓肠肌附着处和营养血管通入骨内的部位。
10.4~8岁儿童的股骨远端骨骺滋养孔,在正位片上表现为髁间窝内有圆形,条状或斑点状透明区,不可误诊为骨质破坏。
11.健康的2~12岁的胫腓骨近端与股骨远端,常显示单房或多房性囊状缺损影,通常其边缘硬化,锐利,侧位片影则为皮质的表面缺损,并可自然消失,引起这种皮质缺损的组织变化原因和机理尚不明了。
第六节 大腿与髋
1.股骨头圆韧带窝,在髋关节正位片上表现为股骨头顶部小半圆形骨质缺损,在旋转屈曲位时,股骨头中心部有空洞。
2.股骨颈偶可见环形阴影,为软骨岛。该影内可见重叠的松质骨结构,切勿误为病理变化,在正常的壮年人中,股骨远端背内侧壁皮质有局限性,对称性外壁增厚,也不可误认为病理情况。
3.股骨大小转子的化骨核可为多个,形态可不规则。
4.在股骨大转子外或上可有滑囊钙化,亦称腱鞘钙化。
5.在不标准的股骨近侧位片上,小转子可能和股骨干重叠形成三角形密度减低区,颇似骨破坏。
6.臀肌粗隆线在股骨侧位片上,股骨上段后面臀肌粗隆呈凹凸粗糙不整或较光滑,是臀大肌的附着点,为正常变异,不要误为骨膜增生。
7.小儿的髋关节诸骨,因软骨较厚,关节腔显得较宽,各骨间距离亦较远,所以有时很难肯定是否为髋关节脱臼,尤其在投照时,若两下肢的位置不对称,一侧稍外旋,股骨显得较短,可能误认为脱臼,Shenton氏线有助于鉴别。
8.2~4岁小儿的髋臼边缘高低不平,欠规则。10岁以后逐渐趋向整齐。在正位片上,14~18岁时髋臼外缘可能出现多余的化骨核,呈三角形或卵圆形,有时可分裂成3~4个小块,称髋臼小骨。
9.髂嵴在初生时是光滑的,2~3岁变为不规则,青春期出现二次化骨核,这些化骨核往往不整齐或呈分节状。
10.在髂骨翼部有时可找到放射状及“丫”形血管沟阴影。
11.肠内气泡和髂骨重叠,好象是骨质破坏。
12.髂角为发自髂骨翼向上向生突出的骨质隆起,为多种内胚层或外胚层发育缺陷之一。
13.骶髂关节骶侧的二次骨化中心,多于15~16岁出现,此时关节面略呈模糊并增宽,系正常变异,不要误为病变。
14.骶骨下切迹,骶骨下部一侧或两侧有局限性骨凹陷,深度不一,两侧往往不对称,很象骶骨肿瘤。
15.骶髂关节旁沟即解剖学上的耳前沟,位于小骨盆腔后缘,骶髂关节下方髂骨侧表现为半圆形或浅弧形切迹,为骶髂韧带附着处,也是女性骨盆特征之一,此切迹有时也可出现于骶髂关节的骶骨侧。
16.坐骨结节的二次化骨核有时不完整,呈分节状。
17.妇女的耻骨联合在生育前后增宽,可出现透亮裂隙,(潜在关节腔)其出现率达41.5%,偶可见于男性。
骨肌影像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且彰显医师诊断水平的部分,它也一直被认为是影像诊断中的难点,让不少影像工作者“望骨却步”。虽然有口诀和记忆点汇总作为辅助学习资料,但想要获得一个完整的骨肌影像知识结构体系,仅靠它们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沙师弟特意为你推荐《骨肌影像进阶基础必备》课程,课程由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等7位影像精英联合选题录制而成。课程内容系统科学,集解剖、影像、临床诊断三维一体,强调基础实用,涵盖了踝、肘、肋骨、鼻骨、髋、腕、肩、膝八个骨和关节影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