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钱穆:读《论语》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生活处皆可读论语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以自由的心态读论语

  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最先应分开读,先读朱注,再读何、刘两家。其次应合读,每一章同时兼读何、朱、刘三书,分别比较,自然精义显露。

  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着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读深读,仍该如此读,把每一章各别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会通合求。

  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横梗著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题目在胸中,认為不值得如此细碎去理会。子贡说:「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顏渊、子贡都是孔门高第弟子,但他们也只一件件,一项项,逐一在孔子处听受。现在我们不敢希望自己如顏渊,也不敢希望自己是子贡。

  我们读论语,也只一章一章地读,能读一章懂一章之义理,已很不差了。即使我们读两章懂一章,读十章懂一章,也已不差。全部论语五百章,我们真懂得五十章,已儘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餘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朱子注论语,在卷首序说中,引有史记与何氏语,最后复引程子语四条。日前有数位同学手持我著新解来,求我题字。我多录程子此四条语中一条:“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此条之前一条为:“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最后一条为:“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程子四条中以上引三条为更重要。

  学而时习之,是人生大道

  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人」。此则并非一项理论,成不成系统,合不合逻辑,或仅是一种知识。一部论语,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如云:“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若诸位要做君子,论语便会教你一番上达之道,但并非在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但亦未讲到人性善恶等,亦未讲天是一个什么等,种种大理论。

  此后如孟荀乃至如宋明理学家,皆爱讲此等大理论,但皆敬佩孔子,认为不可及。其实孔子只是「吃紧为人」。诸位若能从此道路去读论语,所得必会不同。

  下学人人可能,只要下学,便已在上达路上了。「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定要学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学,自然日有进步,此即人生大道。

  当知我们每一人之脾气、感情与性格,乃是与我们最亲近者。如知识、学问等,则和我们要远些。「吃紧为人」,便要懂得从和我们亲近处下手,莫要只注意在疏远处。

  读论语,要追求孔子本义

  一般人总爱说「儒家思想」或「孔子哲学」,当然论语是关于此方面一部最重要的书。但我常感到中国思想,其从入之途及其表达方法,总与西方的有不同。

  西方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总见其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他们提出一问题,关于其所用之名词与观念,必先有一番明确的解说。他们讨论此问题,千回百折,必有一项明确的结论。

  读中国书便不然。即如论语,颇不见孔子有提出问题,反复思辨,而获得结论的痕迹。若我们依著研究西方哲学的心习来向论语中寻求,往往会失望。

  现在再进一步说。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扣紧在人事上,因此读论语,也并不能专注意「仁」字、「礼」字等许多字眼。换言之,论语中凡牵涉到具体人和事的,都有义理寓乎其间,都是孔子思想之著精神处。

  要懂得如此平铺用心,逐章逐句去读论语之全部,才见孔子思想也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只是其线索、条理、系统、组织与西方哲学有不同。

  注论语讲求义理,特别重要者必先讲求论语原文之「本义」,亦即其「原始义」。如讲「仁」字,应看在论语中此字及有关此字之各句应如何讲法。

  有了本义,继始有「引申义」及「发挥义」;此皆属于后人之新义,而非孔子之本义。如「性」字,孔子并不曾讲「性善」,我们不能把孟子说法来讲孔子,当然更不能把朱子说法来讲孔子。

  孟子、朱子固是推本孔子而加以引申发挥,但孔子本人并未说及到此。此处应有一限断,这是我写此书“指「论语新解」。”最用心之处。我只解本义,不及引申、发挥义。读者或可不赞成我此意见,但孔子本义确然是如此。

(0)

相关推荐

  • 《论语》求知|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河南开封:于丹讲学撼古城 [注释] (1)回:孔子的学生.姓颜,名回,字子 ...

  • 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三)

    一.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03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二.释  解  老师说:"仲由呀!君子通过学识的'一以贯之'的修行,成就的仅仅是知识义理的入之于心. ...

  • 怎样读《论语》?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堪称人类的圣经.它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同然"的东西,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发现了在所有组织当中, ...

  • 近思录集注(清 茅星来)2

    近思録集注卷三归安茅星来撰格物穷理[自此以后则细论条日工夫而此一篇乃大学致知格物也自首卷所论隂阳性命以至末卷圣贤气象皆物也皆其所当格者也而此卷则其格之之法汉唐诸儒惟于此未明晓所以修己治人多不得其道韩文 ...

  • 辛丑重读《论语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读书心得04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 [原文]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翻译] 国君的妻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3问一得三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3问一得三 [原文]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

  • 辛丑重读《论语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读书心得

    03·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读书心得:学习就是身临其 ...

  • 05.辛丑重读《论语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读书心得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者,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 ...

  • 视频·每日读论语阳货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阳货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原文]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 [原文]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翻译] 齐景公有马四 ...

  • 东湖夜读 | 人到中年,最高境界:一个字!

    图源网络 一个字:"放". 01 有种智慧叫放下 古人说:过去不念,未来不迎,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再多的后悔,再多的痛苦,都已经过去. 沉溺其中,于事无补,不如转身放下,迎接 ...

  • 辛丑重读《论语集注·读论语孟子法》02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读书心得:我们读书首先看到的是文字,必须先知道其文义,就会通晓其意.没有不通晓文义而知晓意义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道字面意思, ...

  • 视频·每日读论语阳货17.2性相近习相远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阳货17.2性相近习相远 [原文]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