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五箴》原文、译文,每一箴都值得拜读!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

序 言原文: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译文:人最怕的是不知自己的过错,即使知道了又不能改,是没有勇气的表现。我今年38岁了,发梢渐渐发白,晃动的牙齿掉得越来越多,没有从前那么聪明,而道德修养却有负初心,这不是明摆着成不了君子要堕落为小人吗?现在作《五箴》来自责我的那些恶行。游 箴原文: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译文:我年少时,想多长本事,早晚孜孜以求地读书。而今天的我,吃饱了就嬉戏,早晚无所事事。可悲的我,难道还不自省?真要放弃君子的德行,而归于小人之列吗?

言 箴原文: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 ;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译文:不相知的人怎么能与他交流呢?相知的人就是默默无语,而相互的心意却已表露无遗。做幕僚时提的谏言,别人反认为你叛逆,做监察时做的议论又被看作奸臣。你不能惩治邪恶,反倒因为喋喋不休的言语害了自己的性命。行 箴原文: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译文:如果行为与义理乖离,言语与法律违背,即使没有戕害自身,你还是要悔恨的。行为没有不当,言语没有偏颇,虽死犹荣,又有何悔恨的。让该悔恨的反倒心安理得,你所积的恶如何才能减少,让该心安理得的反倒悔恨,你的善心又在哪里?让人悔恨的事是不可补救的,让人悔恨的事是不可以做的。只要思考就能体会,只是你没有思考而已。好恶箴原文: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从也为比,舍也为仇。前之所恶,今见其臧;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译文:没有善心而有好的结果,没有见到这样的道理。没有悖逆而有恶行,会使人不详其故。从前喜好的,而今有了怨恨,欲要相从则朋比为奸,欲要舍弃则相互为仇。从前厌恶的,而今觉得好了,要相从则有愧疚之意,要舍弃就会有抓狂之念,朋比为奸、相互为仇、愧疚之意、抓狂之念这些会给自身带来不详之祸,于道德有不义之嫌,不义不详就是大恶,要按此做事,能不遭殃吗?要是还年轻不思考也罢,今天我已垂垂老矣,不谨慎行吗!

知名箴原文: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1。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昔者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掩以媒怨,汝曾不寤,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译文:内心空虚的人,急于别人的认知,内心充沛的人,绝少去奔走驰骛。今天告诫你,什么是认知名声的法则;不要为默默无闻而烦恼,要为自己的锋芒毕露而担忧,从前子路唯恐名声在外,却能千载留名,德行和赞誉愈加尊显。骄矜自己的文章,自负自己的言谈,乘别人不能之时,取而代之。你不是别人的父兄师长,不请自来好为人师怎么能不让人觉得你的话语有诈?认为是欺诈就会招致怨恨,乘人不能也会招人怨恨。你曾不能醒悟终于遭到祸难。小人遭难之时也还能知道悔过,可一旦事过去,还是不能改掉老毛病。既然心里想到了,也铭刻在眼前,要是还不能铭记,那祸难再次降临不就是必然的吗?《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