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古镇,宛如一幅民俗画卷
我们在2018年黔东南的旅行攻略中就有个计划要去下司古镇,从网上所查资料,有人称这里为小上海,我心里画了很多问号,一个贵州的古镇,怎么可能跟大上海挂上边呢?
去黔东南看苗寨必须路过凯里,下司古镇就在凯里附近,高速出来,导航显示下司古镇到了,纳闷啊?在哪里呢?到处是工地,房子也不惊艳,能好看吗?我们想反正已经到了,也不绕道,就在行程路线上,进去看看吧,也可能走过一片什么房子,豁然开朗惊艳到我们呢也不一定啊。
就这样怀疑的穿过一片旧房子,很旧的小巷子,突然一个有模有样的古镇还真出现在眼前了,第一个路标就是--阳明书院,我顿时来了精神头,非常好奇的想看看这个镇子。
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古居民,古巷道。位于清江村观音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观音阁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
我在阳明书院里徜徉了好久,不想出来,院子不大,很简朴,但在这样一个古镇里,进得书院看圣贤哲理,想立志的故事,反省自己的人生,不离开家门,怎能有这种意境,所谓修炼,也是这样在路上,一点点的修炼,看古今,想未来,就想这样安静的学习几月再走多好。
走在下司古镇,总仿佛走在过去的画卷里,想象着当时的人来人往,远远的船来了,一切就开始忙活起来,马帮忙着装货,掮客们忙着生意,据说当时已经有女人开始做掮客,饭店,客栈一片灯火通明,这里居然都是24小时不停歇,可现在安静的,一点过去的影子都没有。
看到各种商会,建在古镇里,据说当时丝绸,布匹,茶叶各种物质运到这里交易,还真是有上海繁荣商业的味道。
走在下司古镇的老街上,总有一种像白色小尖嘴猪一样的动物躺在石板路上,是小猪?还是小狗?一问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世界名犬,下司犬:下司犬产于麻江县东南部,因中心产区在下司镇,故历史习惯称为下司犬。产区居民以苗族为主,居住于深山峻岭之间,过去林深茂密,山高路险,野生动物较多,自古以来苗胞均有打猎和养狗看家守院的习俗。经产区人民的长期选育,形成了"下司犬"体型外貌和生活性能独特的特征特性。
下司犬长的不咋好看,有点像营养不良一样,毛发不是很多很光滑那类的,还有点像小猪一样的脸,可传说中,主人遇到土匪进村都跑了,忘了带走三个月大的孩子,下司犬就一直照顾孩子直到主人回来,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由于该犬灵活机智、狩猎全面、对主人性格温和,对猎取性格凶猛被誉为狩猎犬中的全能大师。该犬的颜色奇特,为单一白色,鼻嘴眼耳皮肤均为红色,头大、额方、嘴宽、眼小。具观赏价值,该犬对主人非常忠诚,对外来侵扰毫不让步,保护本领也是该犬的本能,
下司犬最突出的特性为狩猎天性。
在古镇偶遇一队接亲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媒婆带队,原来这是古镇一直保持的接亲表演,再现接亲风俗,很喜庆!
我在下司古镇跟接亲的队伍一起热舞,跟媒婆眉来眼去的,开心的不行不行滴。
下司镇交通发达,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商贸繁荣,清水江面宽阔笔直,碧水如镜。
江边的石头都是雕刻的,很讲究。
有游人身穿汉服,坐在江边,让你分不清自己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你可以花10元,20元的租一套汉服,带个小花伞,穿越一下。
仍在使用的古码头虽然功能尽失,但其轮廊仍相对比较完整。我们可以想象当初那些沉沉的粮包盐袋,是怎样地浸透了劳动者的血汗,而那些妥贴在挑夫脚上的麻耳草鞋,又是怎样铁杵磨成针一样地把大青条石的表面磨得光滑溜平?
下司人所说的下司大街,拥挤在一起的木房,全都还保持着当初的原样,房屋与房屋之间,也无隔离的封火墙。在大街随处可见的“壁笼”,就是当年盐商的货柜。当年身背斗笠的山民和着光鲜的商人,就在这里讨价还价穿梭流连。用鹅卵石整整齐齐地铺设的路面,极具特色。
近年来,下司古镇虽变化较大,但旧容新貌兼容,古巷新街并存,形成了下司古镇饶有生趣的历史文化景观。行走在下司街上,逡巡在这浓郁的风情与涵厚的风俗之中,我们可以选一些古街旧巷里的卵石路面来行走,也可以沿街去看曾经辉煌而现在依然美丽在晚照落霞里的店面额匾及廊檐瓜柱;听柱仗倚门而立的老人娓娓叙说他们曾经耳闻目睹的过去。
每一次出动都有意义!
每一次出动都有收获!
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
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请赞赏鼓励哦!
本文作者,兰格飘雪,喜欢旅行,喜欢自由的生活,喜欢写原创游记,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