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人论坛 | 李均锋:以改革创新推动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银保监会的领导和指导下,12月10日-11日,第二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银保监会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及来自全国28家省级联社(农商银行)党委书记、理事长(董事长)及高管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围绕“共创共建、共生共赢,谱写农信事业发展新篇章”的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发表了题为《以改革创新推动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精彩讲话,回顾并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发展的成效,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析了当前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给出了“十四五”期间推动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八方面意见。

【观点抢“鲜”看】
(一)以机构和机制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县域金融供给体系
“在县域金融供给上,我们不缺机构,不管是法人机构还是分支机构,基本实现了较好的覆盖,不足主要体现在机构之间互补与协同发展不够,以及配套支持激励机制不完善。”李均锋说。对此,他提出:
首先,供给端要找准定位、坚守定位,形成层次分明、适度竞争、包容有序的组织机构体系:层次分明就是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边界要清晰,守主业、履主责,开展互补合作。适度竞争就是机构的定位和发力点要有差异,在服务的重点领域和对象、网点布局、产品设计上要各有侧重,既不能留空白,也不要扎堆、过度供给。包容有序就是不仅要发挥国有大型机构、农合机构服务县域的主力军作用,也要激发小机构、非涉农机构服务县域的积极性,同时,对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要持包容的态度,鼓励在规范的情况下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
其次,机构内部对县域金融业务,要有配套的机制安排。在人员配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考核激励等方面向县域倾斜,实现县域金融业务的可持续性;淡化对县域金融业务经济效益的考核,重点考核业务的社会效益。
(二)以深化改革化解存量风险,进一步增强农信社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风险化解,要紧紧以增强服务县域能力为目标,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李均锋如是说。
围绕服务县域经济这个改革要求,针对“如何增强县域发展的竞争力和服务力”之解,李均锋提出了四个观点:
一是在坚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对于经营不善、风险较高的农信社探索开展兼并重组。要通过股权和产权的重组,让县域法人真正成为自主抉择、自主经营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是要多渠道提升农信社资本实力,从充实资本金和加大风险资产处置力度两个维度增强发展和竞争的实力。
三是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既要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也要发挥金融的引导作用和对经济的反作用,通过信贷资源的配置,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
四是要进一步理清省联社的履职边界,淡化行政色彩,真正把省联社办成县联社的经营指导和服务协调中心。
(三)以科技赋能为抓手,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
“县域金融创新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在符合信贷商业逻辑的基本前提下,要更注重金融支持县域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李均锋强调说。
具体来看,产品创新上,一是要因地制宜,精准对接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需求,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产品。二是要以涉农主体的需求为导向,在方式和期限上有所突破,合理增加信用贷、首贷占比,研发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属信贷产品和中长期信贷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上,要强化运用金融科技的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业务风险成本,扩大业务规模。
(四)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和农村社会治理协同发展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不仅有助于农村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还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和县域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县域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应当是由信用法规制度、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服务应用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李均锋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并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健全信用法规制度,整合各条线、区块涉农的信用管理法规、制度及标准,为信用共享平台和信用环境建设提供基础的制度保障。二是有条件的省份要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平台,通过整合财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地方政府部门掌握的涉农主体的生产经营信息,以及金融机构掌握的涉农主体的信贷信息,建立健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实现涉农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三是完善信用服务应用环境,开展农村信用评级和乡风文明评议,评级结果和银行信贷政策挂钩,在额度、利率等方面向信用户倾斜,也要和政府的产业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挂钩,在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和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方面给予信用户优惠待遇,逐步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良好信用环境。
(五)以服务方式创新为突破,着力打通村级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李均锋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很多地方对县域村级的金融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涌现出一批典型做法,比如河南的兰考和卢氏、四川成都,打造了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平台,线上是数字平台,线下是村级金融服务站。尤其是村级的金融服务站,填补了金融机构一般在村里没有网点的空白,有效地解决了金融机构在上边、农户在下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很好地发挥了毛细血管的通道作用。这些经验和模式,值得在“十四五”期间借鉴传承,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一是发挥基层行政力量。依托村委会、村支部收集整合县域涉农信用信息,加强诚信环境的建设。
二是兼顾便利性与安全性。在实现便利性的同时,也要守住安全的底线,发挥好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消费者保护等作用,在业务制度设计上要建好防火墙,避免新的风险隐患。
三是保障县域和社区基本的金融服务。不仅要加强村级金融服务,也要保障县域和社区基本的金融服务。在县域和社区范围内,银行物理网点的设置要统筹考虑经济性和社会性,不能不计成本的去铺设网点,也不能一窝蜂撤并。在一定距离范围内,保持适当数量的传统物理网点是很有必要的。物理网点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数字鸿沟,让老年人、特殊群体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是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一个窗口。总之,银行要提供有温度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的网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
(六)以增信担保功能强化为核心,持续拓宽信贷风险缓释渠道
“农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融资的‘难’和‘贵’,‘难’主要体现在风险防范的手段上,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对此,他提到了下一步在做好增信担保方面的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更好发挥政府性担保体系,尤其是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作用。二是在继续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涉农资产抵质押物的认可度。
(七)以保险服务升级为依托,支持产业发展和提升居民保障水平
“以保险服务升级为依托,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提升居民保障水平,这个事也非常重要”,李均锋强调说:“目前要着重解决老年人金融服务在风险保障方面的两件事,一是推进农业保险,特别是对主要粮食作物的保险,二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保障水平,这是我们农村农业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八)以监管考核评价为引领,充分调动县域金融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
李均锋强调,监管部门、政府部门要建立一套对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县域信用环境、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安全等方面对县域金融进行总体评价。建立对单家机构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真正使各家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和服务县域经济中有抓手。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