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南通扬州泰州三模“小溪是怎样流进大海的”作文题中被众多师生忽略的关键词“这样”如何理解直接影响你能否写出高分作文!
个人观点
其实作文命题的时候的审题立意标准和阅卷时候的评分标准不一致也不是一年了,我等小人物,只能叹息,不过还是希望作文阅卷大老们好好考虑一下。
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题不限,诗歌除外。
涓涓细流的小溪,是怎样一路流进大海的呢?遇到高山,它会机智地绕过它;遇到深涧,它会一点一点地积蓄力量去填平它;遇到断崖,它会勇敢地纵身一跃把自己化作壮美的瀑布。。。。。。就这样涓涓细流融入江河,扑向大海的怀抱。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通过设问,既指出小溪的目标,又引出下句对小溪奔向大海的过程介绍;
第二句话具体阐述小溪面对前进中各种险阻的应对措施;
第三句话揭示小溪流淌的结果,融入江河、汇入大海。
大家在理解这个材料的时候普遍抓住关键词“机智”,“积蓄力量”和“勇敢”,却忘记了本材料还有“这样”这一非常重要但却被许多学生和老师忽略却直接影响得分的关键词。
其他关键词的含义各家都已经作出很好的理解,也不难理解,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我从语文的角度分析“这样”究竟指代什么?其实高考现代文阅读也会经常考指示代词“这样”和“那样”指代内容。
第三句话揭示了小溪流融入江河、汇入大海的结果,它流入的条件究竟是什么?是简单的指小溪的“机智绕过”,还是单指小溪“积蓄力量填平”,还是单指小溪“纵身一跃”,还是指小溪“灵活机智”、“积蓄进取”、“勇敢无畏”等(因为有省略号,就说明还有其他方法)综合素质?这句结论性的话就放在材料的结尾,我想指向应该非常明确吧。就应该指小溪要想流入大海必须具有上面各种综合能力吧。我自己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曾经错误理解可以指一个方面,这几天思考下来,发现自己彻底错了。
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倒退一步想想,一个人的成功难道仅仅靠“机智”,“积蓄力量”,“勇敢地纵身一跃”。。。。。中的一个方面就能成功吗?肯定不是。
要想写出写出高分作文当然必须涵盖各个方面,至于比重可以自行结合自己文章侧重点自行考虑。这样想就不用为自己只写某一个方面得不到高分而喊冤叫屈。
至于阅卷的时候做了变通,把写某一个方面改为高分,那是另一回事,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经常这样干。每年阅卷的时候都会结合考生考情制定所谓的评分细则,其实这对话花费大量时间精准审题的考生是不公平的。
因为作文的第一要务就是精准审题立意,按照指令写作。如果为了所谓的分数好看,让守规则的考生吃亏,那才是高考最大的不公平。
个人一直觉得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应该结合考生写作的具体情况制定评分标准,就应该和高考试卷一样,在考生考前就已经完成,也就是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应该在阅卷前就已经拟就好,大量的阅卷老师们只需要认真对照标准阅卷就好。
其实作文命题的时候的审题立意标准和阅卷时候的评分标准不一致也不是一年了,我等小人物,只能叹息,不过还是希望作文阅卷大老们好好考虑一下。
从“小溪”遇到的各种情况看,遇到不同的困难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学会变通)……
从“小溪”努力的结果看,可有这样一些立意:个体融入集体;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平台;目标应远大……
追溯“小溪”融入“江河”、汇入“大海”的原因,可有这样一些立意:不断进取;目标坚定;坚定信仰并为之奋斗……
本次作文的立意范围相对开放。将“小溪”人格化,或将“小溪”类比为其他的小的个体,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还可以写拟化的物(各种文化、文明等),可以关注自然生命,也可以可以关注人类历史进程演变、自然科学发明创新、社会文化发展等。
但是要注意,即使你选取上面“灵活机智”、“积蓄进取”、“勇敢无畏”等品质综合立意,具体写作的时候依然必须结合材料内涵主旨,在这个前提下去分析挖掘,要想写好这样的作文最好采取非典型型任务驱动作文的写法,就不容易把大江苏的材料作文,写成话题作文,导致作文得分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