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丁元英一首44字“自嘲”小诗,却道尽半生感悟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丁元英“自嘲”,《遥远的救世主》第九章第3节
距离上次看《遥远的救世主》已经近十年的时间了,近段时间被电视剧《天道》的再度热门,让我又翻开了这本小说。
书中的内容依旧未变,只是看的人已不再当年。
十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个人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也会让一个人心境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心境层次不同时,再来翻阅这本书所悟所感亦会有巨大的差别。
在这十年间,我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也算是人生过半了。
尤其在看到丁元英在酒后背诵的“自嘲”一诗时,可谓是感慨良多。似乎这半生的感悟都被这44个字道尽无遗。
按照原著中对“自嘲”的解读是这样的:
“没见过世面、没有学识的人,偶然的机会登上大雅之堂。自我陶醉地卖弄藏经阁万卷之一的皮毛学问,犹如坐井观天的一孔之见。志向远大到戏弄功名,彻底摆脱的至高境界,以海为斗量度人生福祸,何等的胸襟!忽然一摸口袋自己的钱比别人的少,就破口大骂世道的不对。”
这首丁元英给多年前的自我画像之诗,将一幅酸臭书生的心态图勾勒得淋漓尽致。
也给十年后再度体会“自嘲”的我,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年少轻狂不知愁

十年前,年少轻狂的我跟大多年轻人一样,胸怀大志,信心满满想要一展宏图。
在那时候,身体健壮、雄心勃勃,一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妄之态,即便偶遇前路阻碍也权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那个时候的我们,似乎有用不完的劲,使不完的力,还有打不倒的志向。自信、张扬,是我们那个年龄段最大的特点。
我们从不承认自己是个“后山人”,出入“大雅之堂”也认为是理所应当。
但因志向脱离了自身本领,所以常常会碰壁。在被碰得“泪流满面”之后,还依然逞强故作坚强,生怕他人小看了自己几分。
即便那时我们不断受挫、不停被阻、接连失败,但我们依然“不知愁滋味”,因为我们总想着“还年轻,还有重头再来的资本”。
到现在回想起这十年以来的经历,想着那时候的矫情、轻狂、张扬,以及许多的幼稚,都依然觉得是那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这算是时间馈赠的一份礼物吧。

人到中年心豁达

无论这十年经历了什么,岁月总能在一边逝去的同时教会我们一些什么。
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渡劫,因为“世间多磨难”,等熬过迷茫、渡过劫难后,便是重生。
人生过半步入中年,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稚子需要抚养。在十年的蹉跎中,棱角早已被现实磨平。
圆滑世故不是本意,亦非成熟,只是人到中年心胸豁达之后的不争、不贪罢了。
壮志犹在,只是不敢再狂而已。
走到中年之时,我们渴望风花雪月的畅快人生,但会躬耕于柴米油盐的朴实无华。梦想也越来越贴近现实,也越来越符合实际。
经历了十年风雨之后,算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有起有落,至少也还算精彩纷呈。此时的我,终于懂得了何为“生而为人有所担当,你不坚强谁替你扛”?
会在交谈时顾及他人的感受,会在愤怒时想到家人的担忧,也会在抉择时考虑得更多。
豁达是一种境界,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面对现实更坦然

当你人生过半时,你就能体会,我们终究还是活成了曾经自己嗤之以鼻的样子。
这就是现实,大多数人都无可避免。
年少之时我们在“论到囊中羞涩时”,还会“怒指乾坤错”,可当你步入中年后,再面对现实时,就会坦然接受了。
我们不想跟他人说话,开始越来越喜欢独处,也很少会去计较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哪怕你说“1+1=3”我们也难得跟你辩解。
因为我们明白,就算再怎么去计较这些东西,都无法改变“囊中羞涩”的困境。
“半生已过,变得沉默。凡事先讨好自己,至于别人,分心情、看交情。”这句看似“无情”的话,却是人到中年现实的写照。
曾经我可以为了“志向”而不在乎钱,认为自己迟早能够战胜现实的残酷,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但十年后的我,可以为了钱而把梦想深藏在心底,不去看、不去想,假装已经彻底忘记。
并且还能坦然面对、接受,甚至为之而低下头、弯下腰。
这算不算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呢?

写在最后

十年后再次翻看《遥远的救世主》,从曾经以旁观者的心态叹服丁元英的人生态度,到如今以当事人的身份来感叹书中智慧。
也不知是成长了,还是多愁善感了,但走过半生以后再来体会丁元英的“自嘲”时,确实感触颇深。
尼采曾经说过:“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丁元英算是一个哲人,这是书中给他的设定。
但大多数人都还算不得是一个哲人,但他们依然“独处着”,这也并非是因为想要孤独,而是不敢太张扬。
人生越是往后走,容错率就越低,当人生过半之后,已然经不起大起大落,承不住大风大浪。
只求在独处时,还能有些许的自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