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村·村落】汪宅村的变迁
位于樟村镇西南部旗山脚下的姚源河边,有一处叫“汪宅”的村庄。这里居住着五十八户人家。
现有李氏三十多户,其它姓氏有李(不是同宗族人)、邹、叶、刘、程、方、黄等。总人口200多人。
姚源河▼
汪宅全景▼
村落以汪宅命名,但汪氏人家早在一百多年移居到外地去了。几百年前,汪氏祖先在这里开垦河滩和荒地,改变成良田和熟地。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生活不断改善,就在汪宅村中心兴建住宅。在古时,这里就是根据汪氏居住地取名的。至今也没有改变这一历史形成的村名。
汪宅远景▼
村内广场▼
随着姓汪的人家不断兴旺,李氏(不是人口最多的开祖李氏)、邹氏、方氏、叶氏、刘氏也相继来到这里开垦。他们就在汪氏大宅背后搭建房屋。
汪氏家族中,曾有在朝做官和在外经商的子孙。在某年中,家中接连出现凶事,死人十几口。封建社会,特别迷信,认为这里的风水不好。
汪氏住宅也被认为是“鬼屋”。全族人随之迁徙到外地居住了。
李氏开祖太公李庭茂,江西省南丰人。家中两兄弟,父亲早亡,母亲与兄弟俩相依为命。缺衣少食,生活困苦。
李庭茂是家中老大,自然担负起家庭重担。随后到常山灰棚,帮人做砖瓦。
由于多年不回家,弟弟对哥哥不满,就对母亲说:“娘,哥出去多年,也不回家一趟,我还要负担您的开销,您看到了,这几年的生活过得艰难,妻儿也难养活啊……”
母亲曾从本村出门做工的人口中打听到大儿子的消息,就独自背起包裹,不顾路途的遥远,寻找到了李庭茂做事的地方。
母亲边说边流着眼泪,诉说大儿的不是,但母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那时在外帮人做工,只能勉强糊口,哪有余钱寄回家?
有几次,大年三十前,想回家拜望母亲,与家人团圆,但缺衣少食,所积下的钱,只能够做路费。
回家还要吃饭,况且自己的弟弟为人他也清楚,有钱时,就是亲哥;无钱时,如视陌生人。
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困守家乡?李庭茂在常山做工,一直不得志,空有一身力气无以为用。
母亲与他相处几年,虽然困苦,但母亲还能与他平安度日。
母亲亡故后,当地老板就送了一块墓地给他,请当地的风水师选择坟地。据说是坟墓风水是“锂鱼形”。
李庭茂单身一人,了无牵挂,就寻找适合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再从常山来到玉山邑西乡樟村,看到砖瓦窑就去联系。
在雁门村瓦窑坞,看到工人在搬运土坯砖瓦,就上前寻问:“你这叔叔,这里要请工人吗”?工人回答说:“我不知道,你去问老板好了”。随后在砖瓦窑做工。
次日,老板叫庭茂挑瓦泥,庭茂在当天完成了挑泥和踏瓦泥的工作,一人完成了两人的工作。老板对他另眼看待。
过了几天,李庭茂仔细观察了老板的瓦窑,胸有成竹地对老板说:“你的窑中,每次烧瓦,有一处烧不好。”
老板就觉得遇到了行家,惊奇地说:“是的,能不能修好呢”?庭茂很有把握地说:“能”。就这样,他得到老板的赏识,被提升为师傅。
到开窑前日,老板说要多请几个工人帮忙,但李庭茂说:“我一人就可以!”老板有些疑虑。但看到他上次的杰出表现,知道他有超越常人的能力,就放心让他单干。
出窑当天,前来选购砖瓦的人很多,以前砖瓦照块点,顾客叫他点数,他说:“你们能挑多少块,就自己装吧”。
等顾客把砖瓦装好在竹箕上,上前每只一提,说声70块或80快,另送一片结客户,有些顾客不相信,要亲自点数。结果准确无误。但送一片的砖瓦不能带走,人们信服了他的才能。老板对他更器重了。
汪宅桥▼
姚源河▼
老板看到庭茂孤身一人,就热情为他介绍对象,想长期留住庭茂的心。营盘邱氏大户人家,有一千金,看到李庭茂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老板又特别夸奖。就把女儿许配李庭茂为妻。
李庭茂结婚后,岳父看到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脚踏人家的,嘴吃别人的,故乡遥远。就常对人说:“我是瞎了眼,会选中这样的女婿”。言辞中露出不屑和轻蔑。
老板看到李庭茂不是长期寄人篱下的人,以后必定能兴旺发达。就叫他做新屋。钱粮不够时,老板答应倾力帮助,免得听人闲话。
随即,李庭茂和风水师沿着雁门村顺河而上,转过吴岭舒向南方行去,终于在南源梨树坞看到了好风水。
风水师对他说:此处发得快,倒得也快。家中有十五口,就迁移他处吧。
随后,李庭茂在梨树坞做了一栋三间瓦房。过了廿几年,家中人口发展到15人,就寻找别地迁徙。
对面的旗山▼
砖瓦窑的老板与李庭茂是故交,就对他说:“对面汪宅地方就有一座大宅,早就放出口风,要卖掉大宅,但由于此屋流传风水不好,至今无人问津。你不妨前去看看”。
李庭茂看到其地理位置比梨树坞好,随后从汪氏族人手中购入,至此全家老少迁居汪宅。
李庭茂全家来到新的居住地后,家运平顺,年年五谷丰登,人丁兴盛,六畜兴旺。钱粮充足,计划扩建房屋。
在原大宅前后,先后做了几十间新屋,并把老屋的大门做围墙,围墙大门朝西。
汪宅全景▼
随着历史的演变,李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解放后,人数达到100余口,人民生活也得到改善,党和政府把田地分给了穷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了。
汪宅村东面,原有座假山。上面有一棵几百年的古樟树。大树上面的技杈上,有乌鸦巢、喜鹊巢、麻雀巢等。我小时,曾与童友爬树拾鸟蛋。
1970年左右,汪宅村某人,在假山处营造新屋,就把大樟树砍伐,铲平了假山。汪宅村的主要标志就这样消失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基本上拆除土瓦房,建造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了。
50多户人家中,就新建了平房30多座,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80多平方米。人均收入达到了3600元。
2008年,在县政府和镇政府的领导下,汪宅村得到建设新农村、修建公路的指标。全村人在本村有识之士的带领下,浇灌了两条水泥公路,共1.5公里长。
从以前下雨钻泥巴、天晴灰满头的状况,改善为平整笔直的马路。为汪宅村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汪宅村又得到樟村镇政府的关怀,指定为新农村建设点。全村村内道路全部铺上了水泥路,道路加宽,拆除部分旧建筑。
村路四通八达,车辆可以在全村周围旋转。
近几天,汪宅村开始搞绿化工程了。家家户户发放垃圾筒。清洁卫生有专人负责。
我回到老家后,为勤劳致富的家乡人自豪。现在,汪宅村真是“门对青山绿水,户纳人间万象”,旧貌换新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