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是,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这当然只是个经(暴)久(露)不(年)衰(龄)的陈年老梗,但假如从名字出发,的确能窥探出这座东北老城独特的气质——在达斡尔语中,“齐齐哈尔”代表着“天然牧场”。处在北纬47°附近的黄金地带,这里拥有着最肥沃的“寒地黑土”,兼之大河奔流而过,一面是盛产的粮食作物,另一面是丰茂的水草,成群的牛羊。这个名字同样含有“边疆”之意。齐齐哈尔位于黑、吉、蒙三省及自治区之交,西面与呼伦贝尔隔大兴安岭相望,背后则倚靠着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缠绕交织。她也有着“鹤城”的雅称。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这座城市吸引来了“道教的吉祥物”——丹顶鹤。每年群鹤北归,如同成片祥云落地,栖息于此。她还是工业重镇,更做过黑龙江地区255年的行政中心,是和沈阳、长春并列的关外名城;如今则以“烤肉之都”闻名,在烧烤业实力强劲的东北地区,扛起一面“齐齐哈尔芭比Q”的大旗。齐齐哈尔位于松嫩平原的核心地带。西侧与大兴安岭相接,在碾子山区有着少部分的山地丘陵;东部则是嫩江冲积而成的广袤平原,平原上嫩江、阿伦河、雅鲁河、乌裕尔河等一百七十余条河流纵横激荡,造就了境内大大小小八百余个湖泡。而由于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的高温多雨使得这片土地草木茂盛,数万年来岁岁枯荣,堆积成大量的有机物质,深埋地下;而北地漫长的严冬,又将这些“肥料”封存在土壤之中,寒来暑往,逐步形成了厚重的腐殖质层,是为“寒地黑土”。在今天看来,“白山黑水”为底色的东北平原,沃野千里,是中国的大粮仓。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以农耕为主基调的中原文化并未辐射至此,“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北大荒”,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地广而人稀。长时间内,农业与牧猎杂糅是当地居民的最主要生产方式。“齐齐哈尔”源自达斡尔语,但女真人与齐齐哈尔渊源最深,产生的影响也最大。齐市可追溯的建城记录最早在公元12世纪,金国迁乌古、迪烈两部于庞葛城,也就是今天的梅里斯哈拉古城,成为了金朝名副其实的“边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金长城,与齐齐哈尔境内的金长城一样,都是当年为了抵御蒙古大军而修筑。摄影/方忠诚
为了抵御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金人沿国境修筑了长城。齐齐哈尔境内的碾子山,即是金长城东北路的起始段。依托着大兴安岭余脉的山势,金人不仅竖立起高耸的城墙,更在墙外挖出了道道如同护城河一般的深壕,重点地段甚至设立了“三墙三壕”的防御工事。
然而,金人的长城并没能挡住蒙古大军的弓马,在蒙、宋夹击之下,金朝覆灭。而在数百年后,齐齐哈尔这座城市的兴起,却依然与女真人有关,只不过,这一次换成了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了抵御沙俄入侵,黑龙江将军接管齐齐哈尔,在此筑城,并相继设立了水师营和火器营;两年之后,嫩江东岸的卜奎村里设置了驿站,以此为起点,可通往吉林乌拉、呼伦贝尔、呼兰、扶余、洮南等城市,兼有嫩江水运之便,齐齐哈尔“交通要塞”的地位展露无疑。在清人击退沙俄后,黑龙江将军于1691年奏请于嫩江西岸建造一座木城,起名“齐齐哈尔”,其后迁至东岸卜奎建城,也就是如今齐市北三区的位置。八年之后,因交通优势,将军府干脆移至齐齐哈尔。至此,齐市开启了255年作为黑龙江行政中心的生涯。
▲建华区卜奎北大街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摄影/石耀臣
尽管成为了一域的政治中心与交通枢纽,齐齐哈尔人依然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狂风与严寒。受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每年冬季,呼啸而过的西北季风大步流星地席卷过松嫩平原,处在黑龙江“西大门”位置的齐齐哈尔,总是首当其冲。以至于在东北流传着一句话:“狗咬奉天(沈阳),火烧船厂(吉林),风刮卜奎(齐齐哈尔)”。最后一件事说的正是齐齐哈尔建城时,本来选址在西岸,结果一夜之间大风把桩子刮到了东岸!城市也只好筑在东岸。这大抵是齐市最早的都市传说。而位处“冰城”哈尔滨的西北方,齐齐哈尔的寒冷更为惊人。《龙沙纪略》中有载,齐齐哈尔是“四时皆寒,五月始脱裘……七月则衣棉矣。立冬后,朔气砭肌骨,立户外,呼吸顷,须眉俱冰”。一年之中能穿夏装的时间就倆月,冬天在户外站一会儿,立刻“冰雪奇缘”。在古代甚至有“冻堕耳鼻事”发生——冷得连耳朵鼻子都冻掉啦!据研究显示,明末清初的中国正处于小冰期,气候严酷。齐齐哈尔冬季严寒,夏天则有洪涝之灾,因而在清朝时候,这一带成为了清廷的放逐之地。这些被放逐之人,则被称之为“流人”。“流人”中,有着一批因康熙年间大兴“文字狱”而被牵连的读书人,他们的到来,加深了中原文化对“边陲之地”的影响。而“边疆”的身份,同样使得这片土地开出了商业之花。在清朝时,正如近几十年来温州商人走遍世界,山西商人是当时嗅觉最敏锐的商业群体。康熙初年,齐齐哈尔甚至还未建新城时,晋商就已经踏足此地;而后清政府在齐齐哈尔设立市场,每年都有商人来此与边民交易,因时间多选在春初万物复萌之际,故称“草青互市”。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商人同样不断到齐齐哈尔请求贸易,茶叶、棉织品、毛皮都是他们眼中的紧俏商品,特别是毛皮,一年贸易的总量可以达到数万张。其中尤以貂皮为贵,在满族人崛起之后,朝廷整编了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设立布特哈八旗(也称“打牲八旗”),专门向朝廷贡貂。东北人爱整的貂皮大衣,在那时就已开始“流行”。到近代,这座繁荣的东北雄城也曾受到重创——日俄战争的炮火波及齐齐哈尔,使其受到严重冲击;而此前中东铁路的全线通车,却绕过了齐齐哈尔,只在城南25公里的昂昂溪地区穿行而过,使得作为传统交通枢纽的齐齐哈尔逐渐衰落。而在东三省沦陷期间,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极大摧残了齐齐哈尔的工商业,对本就失去交通区位优势的齐市造成了深重打击;殖民者带来灾难,齐齐哈尔人却展现了血性——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代主席,指挥了著名的江桥抗战,在高层消极抗战乃至不抵抗的政策下,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从当年抵御沙俄,到后来抗击日寇,齐齐哈尔见证了中国人的英勇和不屈。和大多数东北城市的故事一样,齐齐哈尔经历了作为重工业基地的意气风发,同样遭受了东北产业转型的阵痛。在“一五计划”期间,仅仅富拉尔基区,就坐拥中国一重、北满特钢、齐齐哈尔热电厂等大厂。此外还有化肥、玻璃、纺织、机车等等不同工业门类,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就是在齐齐哈尔车辆厂工作期间开始创作,塑造了杨子荣这一经典英雄形象。中国一重当年被周总理誉为“国宝”。尽管时过境迁,大厂上下班时间人流滚滚的壮观场景已很难看见,中国一重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53家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之一。这些企业看起来距离人们遥远,却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看淡了大时代风云变幻之后,齐齐哈尔这座老城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烧烤界的“殿堂级大师”,来自齐齐哈尔的演员沈腾,在电影《西虹市首富》里拍下了“巴菲特午餐”,就特地给股神安排了“齐齐哈尔芭比Q”。齐齐哈尔凭什么能从“以烧烤为重工业”的东三省中杀出重围,独树一帜?同样与她的“边境”属性有关——处在黑龙江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汇地,齐齐哈尔一方面拥有广袤无垠的牧场,挤出来的牛奶成就了“飞鹤奶粉”的鼎鼎大名,而优质牧草培养出的牛羊肉,天然香而不膻,成为了齐市烤肉当“烧烤界扛把子”的最大底气。▲齐齐哈尔烤肉的蘸料分为干碟和稀碟,干碟大多是芝麻、孜然、椒盐和辣椒。摄影/财迷婆婆另一方面,融合了汉族和朝鲜族的料理技巧,齐齐哈尔人对牛羊肉有着独特的处理方法。在上桌前,每一盆肉都要经过“拌”的环节,用各色调料将之搅拌入味,还会特别加入洋葱和蛋清去除所剩无几的膻味。每个齐齐哈尔人,都是烤肉的行家,有着一套吃烤肉的基本流程。烤前要先用牛油“开锅”,好似给名剑开刃,在一片滋滋的响声和诱人的气味中,把烤锅蹭得油亮油亮,烤肉时候才能受热均匀;而“齐齐哈尔芭比Q”的标配则是“齐齐哈尔拉菲”——雪菲力,吃完油香满溢的烤肉,再灌一口冰镇汽水,整个人都支棱起来了。▲雪菲力与烤肉是绝配!上图/微博@柠檬酸越,下图/微博@坚毅之舞-察察察但如果你问齐齐哈尔人哪家烤肉最好吃,他们八成都会回答“当然自己家的最好吃”。在齐齐哈尔,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把炉子一个烤锅,夏天到小区楼下找个树荫,几口人围炉吃烤肉、唠家常;或者到嫩江边,支起炉子摆上烤锅,吹着江风,大口饮酒吃肉,自有一股独属于北地豪杰的风流。今天的齐齐哈尔,已少有时局突变带来的惊心动魄,变成了众多游子心中的温柔乡。多少齐市孩子盼着有时间回家,吃着自家拌出来的烤肉,吹着嫩江的风,喝口小啤酒,从绩效和996当中解脱出来。齐齐哈尔确实有些“老了”,留不住年轻人,但总会让人想回去看看,感觉就像是守在爷爷奶奶身边,说不出什么话,只是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