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风情|留住乡愁 赣榆匡氏与《铁弓缘》

赣榆匡氏与《铁弓缘》

周明军

《铁弓缘》是我国戏剧中的传统剧目。剧中青年将领匡忠和茶女陈秀英因铁弓喜结良缘的传奇故事,曾经被画成年画、连环画,拍成电影、电视剧等广为传播。相传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是有真人其事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明代山东胶州,胶州匡氏始祖——明初武将匡福,便是《铁弓缘》中匡忠的原型。

明以来,胶州民间盛传高秀英悬铁弓选婿的传奇故事:元末明初时,有母女俩在胶州城南门外开了一家茶馆。母亲高氏是一位年事已高的寡妇,她故去的丈夫原是胶州城有名的拳师,体力过人,能拉开10石的铁胎硬弓。高拳师临终时嘱咐高氏:若遇上能拉开咱家这张铁弓的后生,便可以把女儿高秀英许配给他。

高拳师去世后,高氏母女俩便在南门外开了一家茶馆维持生计。高氏遵照丈夫的遗嘱,把那张铁弓悬挂在茶馆的墙壁上,等待能拉开铁弓的有缘人。

  胶州城员外的儿子,是个纨绔子弟,见到了长相俏丽的高秀英,便上前调戏,被驻胶州的将领匡福遇上蒋这个人赶走,匡福见墙上挂一铁弓,便取了下来,运足全身之力拉开了。在一旁观看的高秀英,被匡福的体力和英武之气打动了,遂邀请他到后院比武。当匡福得知铁弓招婿的由来后,对高秀英爱慕有加。因匡福已有妻室,高秀英便自愿当他的偏房,成全了这桩充满传奇色彩的“铁弓缘”。

自此后,匡福与高秀英因铁弓而成姻缘之事便在胶州传为美谈。后来,这一传说被《大明英烈传》的作者知道了,便改编为折子戏《铁弓缘》。为了避真人真事之嫌,作者把男主人公匡福改名为匡忠,改高秀英为陈秀英,改史公子为石公子。

匡福的后人有多个进士。

明时期,赣榆匡九生有有匡亨、匡福二子,

匡福(1333~1399年),江苏赣榆人,明初抗倭名将,系胶州匡氏的始祖。匡福在元末时曾任过官职。明洪武初年因战功先后被授予百户、副千户官职,后因为在山东半岛沿海抗击倭寇建奇功,升为胶州守御所千户。明建文元年,66岁的匡福病逝于胶州。匡福儿子叫匡德,匡德官职是胶州正千户。

匡德的曾孙匡翼之在山东胶州居住,在今天习惯称呼为匡翼之随军,籍贯江苏赣榆,居住地山东胶州,老祖当官了,入官籍。可以在户口所在地参加科考。

匡翼之进士登科录

成化十六年,匡翼之以胶州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山东乡试。

成化十六年山东乡试,监临官为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张蕙进士,提调官为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使赵文博和左恭政刑表;监试官为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李让、石渠;考试官为江西广信府儒学教谕郑昭、直隶保定府安州儒学学正章英;同考试官为广东潮州府饶平县儒学教谕刘原弼、直隶和州含山县儒学教谕童琚…

考试第一场为四书;第二场为论“君相以父母天下为王道”第三场为策五道。共取举人七十五名;匡翼之以胶州学生的身份以诗中式第七十一名。六年后匡翼之参加了明成化二十三年的进士考试。在这次参加进士科考,匡翼之的履历中填写:贯直隶淮安府赣榆县人,山东胶州千户所官籍。父亲匡茂,亲母郑氏、祖父匡济,曾祖匡德。

匡翼之中进士后,为南京贵州道御史,以清廉从政而闻名。匡家后人中还有匡铎,匡延年,匡兰兆,匡兰馨,匡忠等。

在百度百科中有“匡 铎 (生卒年月不详) 字淑教、松野,祖籍南直隶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其祖父匡德官胶州正千户,定居胶州。”

这个既是不准确也是不正确的。

在匡铎的进士登科录中有贯山东胶州,籍海州赣榆人,并注有出生年月,在登科录中明确有祖匡翼之,就说说他是匡翼之的孙子。而匡德是匡翼之的曾祖父,这个百度百科的词条给人差了行辈呢。

匡铎,大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北直隶株水知县,摇监察御史,晋兵科给事中,出为大名府知府,官至陕西按察司金事。

匡 延 年,字范先,是匡铎儿子,大明祟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中书舍人。

匡德的八世孙是匡 如 桐,字钟扬,是诗人,著有《柳庄诗集》;

匡 兰 馨,字九碗,匡如桐儿子,大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员外,官至郎。其外甥李世锡、李世铎为进士;

匡兰兆,字楚碗,匡如桐侄儿,大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官至贵州道监察御史。

匡家后人还有:

匡源,字本如,号鹤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生于胶州郭家庄。清道光十九年,匡源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任编修,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1852年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临终托孤,匡源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匡源墓志铭

自明朝到清朝中后期了,匡家人虽然官做的很大,进士出了很多,但始终没有忘记是赣榆人,在匡源的墓志铭里明确记载为赣榆人。

匡家虽然地位显赫,但后人都在山东胶州,即使在赣榆城里有两座进士牌坊,在赣榆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匡家在山东胶州可是非常有影响的大家族。

山东胶州的古牌坊

赣榆县匡氏,江苏省赣榆县本是匡九公的老家,后来长子匡亨迁徙日照,匡福因军务在身,镇守胶州。后来匡福的三子匡政、四子匡荣又迁徙回到老家赣榆定居。其祖茔在赣榆县官河乡匡林村,民间称匡家陵,因匡九公、匡福、匡德祖孙三代都是武德将军,故也称“将军陵”。

(0)

相关推荐

  • 【一臂思扛鼎,金左高凤翰】:因地因时因病为,丁已残人狂亦真。

    <中国梅家七十---高凤翰> 文/梅园水仙(初稿) <松籁阁雪中对镜图> <自画像>(北京故宫博物院) <梅花八开册>(上海博物院) <梅花图&g ...

  • 法若真是清代山东为数不多的诗书画皆有成就的文人

    <画人传>~第279篇 法若真是清代山东为数不多的诗书画皆有成就的文人! 文/卢秀辉 法若真(1613-1691)字汉儒,号黄山.黄石,祖籍济南,先祖于明朝景泰年间任职胶州,法氏后人遂定居 ...

  • 明代进士(29)喻守初:官至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病逝于官署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进士(29)喻守初:官至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病逝于官署 余大中 喻守初(1555-1623年),字秉吾(一字元慎),号东维.湖广石首县(今属湖北荆州)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

  • 明初胶东卫所军户的祖籍观念,读胶州匡氏始祖墓表有感

    在阅读古代的族谱时,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家族的始迁祖在去世之后,都没有安葬在居住地,而是会归葬原籍(祖籍地). 这一现象不仅在民户中存在,在明代胶东卫所的军户当中也并不鲜见. 笔者之 ...

  • 1912年山东黄县至胶州实寄封

    1912年山东黄县寄胶州中式红条封,贴蟠龙2分二枚,合符4分特殊邮资,销山东黄县四月三十日无年份特殊日戳,经潍县五月初三中转,有胶州5月5日到达戳,保存完好

  • “盩厔 匡兴”五两槽锭

    清代陕西"盩厔 匡兴"五两槽锭,重149克,保存完好

  • 赣榆往事| 留住乡愁,赣榆县城古城门

     留住乡愁,赣榆县城古城门 周明军 赣榆县赣马镇属于历史上的赣榆县治,自唐.宋.元.明.清.民国,赣马也算是赣榆的"六朝古都"了. 2013年3月3日,由连云港市文保所.市文物学会 ...

  • 留住乡愁|赣榆习俗--春联

    赣榆习俗--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 ...

  • 赣榆风情|赣榆人,请记住乡愁

    赣榆人,请记住乡愁 周明军 又到一年的开学季,赣榆许多莘莘学子开始打着行囊.背起背包踏向远方的路了. 他们或者是她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走在前行的路上. 赣榆人,不要忘记赣榆,请记住乡愁. 什么是乡 ...

  • 留住乡愁,赣榆的记忆(三)

    留住乡愁,赣榆的记忆(三) 周明军 一张张老照片,就是一段生活的记录: 一个个老场景,就是一幅幅沧桑岁月的画卷: 这些赣榆老照片,是否能勾起你曾经的回忆? 赣榆老照片这些满满的都是回忆, 走的再远,别 ...

  • 留住乡愁|春节习俗-赣榆的过门钱

    春节习俗-赣榆的过门钱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古朴的东西都离我们远去了,像刚归去的冬至家有老人的肯定已早早包了饺子等待着儿女的归来,年轻人对农历节日无所谓,可能撮合吃点什么就算了.像祭灶.贴春联风俗还是 ...

  • 赣榆风情| 喜得万历《赣榆县志》

    喜得万历<赣榆县志> 周明军 明万历十八年(1590),赣榆知县樊兆程主修<赣输县志>.由县学附生唐时熙编撰初稿,教谕李一凤校正,樊兆程亲自总纂成书,进士朱维藩作序. 万历十八 ...

  • 赣榆风情|赣榆民俗—端午节

    赣榆民俗-端午节 周明军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 ...

  • 赣榆风情|赣榆张姓百忍堂

    赣榆张姓百忍堂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 ...

  • 赣榆风情|考万历《赣榆县志》序

    考万历<赣榆县志>序 周明军 史料记载赣榆县第一部县志是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由赣榆知县樊兆程主修的<赣输县志>.县学附生唐时熙编撰初稿,教谕李一凤校正,樊兆程亲自总纂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