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脾土的疾病

每日

阳为能量,阴为物质。中医的根本原理是阴阳持续的转化,生命之所以得以存在是阴阳的转化一直按照自然规律在持续进行,例如我们人体内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储存(阴),阴必须持续不断转化为阳(能量物质)来提供我们生命活动,我们的所有生命行动,听、说、看、闻、思考、运动…….,都是要消耗生命能量的。同时,我们要把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能量存储单元,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人体消化食物的功能,主要由人体的脾胃来承担,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当中,五脏(肝、心、脾、肺、肾)为“实心”,属阴,是能量的存储单元,六腑(大肠、小肠、胃、膀胱、胆、三焦)为“空心”,属阳,是能量的消耗单元。

人体脾胃消耗功能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脾的存储能量强弱,一方面有赖于胃里面是否有足够的能量释放,只有胃里面的能量足够强,人体才能将食物有效吸收,中医把胃里的能量称作“胃气”。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从自然的现象观察,肥沃疏松的土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和“藏水性”,能较好的分解废物变成营养物质,肥沃疏松的土相比干燥、板结的土而言藏有较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对于人体而言,脾中存有足够的能量单元,同时脾可以持续不断的把储存(阴)的能量释放到胃,这样的脾胃就有较强的消化食物的能力,反之,则脾胃动力不足。脾胃动力足,人体摄入的食物就很容易变成能量,多于的能量还会浓缩为存储单元(阴)而保存下来。

《黄帝内经.五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翻译过来可理解为: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过脾的能量释放,消化吸收后而能充养五脏之气。

胃病在现代社会中是常见的疾病,常见的有胃痛、胃溃疡,胃酸逆流、青春痘等。以胃溃疡和胃痛为例,胃在五行中属土,肝属木,两者是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土因为木的“疏导”而肥沃疏松,同时具有良好的“藏水”和“储存能量”的功能,木因为土的供养而得以生长,木和土之间的制约平衡关系形成系统的生物链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这种平衡的生态系统被打破,则会出现土木失调的情况,中医经常称作肝胃不和。

人体正常的食物消化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食物进入胃以后,胃挤压脾脏,脾释放出阳气到达胃里,在阳气的运动和“腐熟”的作用下,食物结合胃酸被有效的“消磨”和分解,如果阳气不足,则运动和“搅拌”的力量不足。

如图所示,食物进入胃的消化过程中,胃的运动和挤压会传递给肝作用力,肝在受到挤压后会发出释放胆汁的命令,胆汁在十二指肠的位置从胆囊里释放出胆汁,胆汁与消化后的食物混合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进行精细的二次消化过程,胆汁起到了吸收食物和中和胃酸的作用。

疾病的产生可能有几种情况:当人体摄入了过多、过冷和比较难消化的物质时,胃里面的阳气会相对不足,另外长期的不规律生活或者先天的体质不良也会导致脾中储藏的能量不足而无法有效供应给胃。当胃中的能量不足时,食物便不能有效消化,同时传递给肝的信号也不足。另外,现代生活由于过度用眼、熬夜、饮酒、滥用化学药品、食物污染等多种原因,肝系统的能量供应往往不足,当肝系统能量不足时,肝系统经常处于“惰性”而无法有效产生胆汁,食物进入小肠的二次消化能力也会被削弱,同时对胆囊系统的控制能力也会变弱,这是现代人普遍消化功能变弱的重要原因。消化功能弱化,身体便不能存储有效的能量单元,这样人体整体的能量供应系统就会偏弱,五脏六腑处于一种低能量供应状态,长此以往,身体的代谢功能偏低,五脏六腑容易储存“垃圾物质”,从而导致肥胖、痛风等各种疾病。垃圾物质存储的时间太长了,五脏六腑的生态环境会持续进一步恶化,从而可能产生严重变异的恶性细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癌症。

从中医的角度看,五脏属阴,是能量的存储单元,六腑属阳,是能量的消耗单元,经络则是能量的传递和连接的“通道”。如图所示,肝系统的能量传递从体表大脚指内侧“生发”,经过小腿、大腿内侧、小腹、肝脏后进入身体内部而传递到眼睛,通过眼睛后再到达人体头部的最高点(百会),然后肝的经络和胆的经络在头部交汇,能量由肝传递到胆通过人体的侧面从上往下再传递到脚,形成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能量循环系统,古人称作“肝胆相照”。之所以称作“肝开窍于目”,从肝系统经络走向来看,是非常清晰的。

添加小编vx

vx:CN13922304446

更多惊喜等你来!

现代生活由于过度用眼、熬夜、饮酒、滥用化学药品、情绪疾病、食物污染、受寒等多种原因,肝系统的能量供应往往不足,当肝系统的能量“生发”不足时,如图,肝的经络能量供应最高点是在头顶和眼睛,首先出现的可能是视力问题,当肝系统的能量供应进一步减弱时,供养给心的能量会减弱而导致“心气不足”,出现情绪低落等各种心理疾病。当肝系统的能量供应进一步不足时,如果不足点出现的胃部,能量不能上承郁结在胃部就会“横向”发展而导致胃部受伤,严重时导致胃溃疡甚至胃穿孔。当肝系统的能量供应再进一步不足时,能量郁结在小腹部则出现腹痛或者称作“疝气”类的疾病,女性则会导致出现小腹痛以及子宫类疾病。当能量系统在腿部不足时,会出现很多老年人腿痛、通风、关节炎等类似疾病。

另一方面,十二指肠溃疡在现代社会也是一种高发疾病,这种疾病的产生原因大致是:正常时,食物在胃里被消化后,在通过十二指肠的位置接收胆汁和胰腺液,然后进入小肠再进一步吸收,胆汁的释放信号来自于进食后胃的蠕动,如果胃里面的阳气气化运动失调,当食物流经十二指肠时,胆汁可能不会被有效释放,由于胃中产生的胃液呈酸性,胆汁呈碱性,正常时在十二指肠位置产生酸碱中和,当中和作用经常不能有效发生时,胃里产生的强酸会腐蚀十二指肠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长期以往,会产生各种综合性结果,一是食物因胆汁不能有效释放导致食物不能在小肠被有效吸收,身体储存能量的功能会下降;二是阳气下降反过来会导致胃动力的下降,当胃动力下降后,多于的食物储存在胃里聚集起来产生垃圾气体损害胃,胃气上逆产生口臭,胃里的垃圾气体沿着胃的经络到达脸部在脸上产生粉刺、青春痘等;三是胃动力下降后,胆汁不能有效释放会回流肝脏,胆汁的味道很苦,颜色很黄,胆汁回流到血液会使人皮肤看起来呈不健康的黄绿色,嘴巴会感到苦味道;四是胃动力的下降会进一步导致肝动力下降,肝中的垃圾物质会结合多余没有被消耗的胆汁产生结石……。

中医的观点和自然观点完全一致,是系统全局论,任何一个局部的失调一定会导致全局的失衡,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土失去营养后会影响肝木的生发(木克土),同时会影响藏水和储藏能量(肾)的能力(土克水),土失去营养后食物吸收功能弱化,中气供养会削弱,进一步影响肺气的宣发能力(土生金),土的功能削弱后对心系统的支持功能也会进一步削弱(火生土)。

(0)

相关推荐

  • 中医入门(15)五行之脾胃“土”与糖尿病

    土在五行当中处于"中性"的特点.相当于"木和火"的"生发和释放"的特点,相当于"金和水"的"收敛和收藏&quo ...

  • 热点 | 为什么出现口臭?原因在这里!

    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美美地睡了一觉后,本打算能以良好的心情开启全新的一天,但含含嘴巴,发现口中又苦又臭又黏,连刷牙都去不了那股味道,令人的心情顿时失落起来. 换了几款清新口气的 ...

  • 迈入中医之门第13篇:脾土的疾病

    阳为能量,阴为物质.中医的根本原理是阴阳持续的转化,生命之所以得以存在是阴阳的转化一直按照自然规律在持续进行,例如我们人体内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储存(阴),阴必须持续不断转化为阳(能量物质)来提供我们生命 ...

  • 中医知识详解:脾土的疾病

    往期精华内容:十二经络视频详细讲解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跳转阅读) 中医知识详解:脾土的疾病 御冰台丨整理发布 阳为能量,阴为物质.中医的根本原理是阴阳持续的转化,生命之所以得以存在是阴阳的转化一直按照 ...

  • 《迈入中医之门》第六篇: 肝木的疾病和治疗

    春天的气候特征形成大自然的能量场具有生发生长的特征,这种能量场在自然界形成了万物复苏,快速生长的局面,在人体上形成"肝"这个脏器. 宇宙的产生是先有能量,后有物质.阴阳的关系中是& ...

  • 迈入中医之门:阴阳轮转 一气周流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对人体而言,决定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是自然赐予人类的能量,来自太阳.阳为能量,阴为物质,阴是阳的浓缩和相对静止状态,阳是阴的释放和运动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阴阳本是一体,是同一能量 ...

  • 《迈入中医之门》全书资源汇总

    <迈入中医之门> 001.什么是中医的阴阳 002.宇宙.太阳.地球与中医的阴阳 003.阴阳五行 004.阴阳轮转 一气周流 005.五行之木 006.肝木的疾病和治疗 007.肝木的生 ...

  • 迈入中医之门42篇:少阳系统与少阳病对治

    作者:同人,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授权,且为原作者在今日头条唯一正式授权. 后三期发文预告:太阴系统与太阴病.太阴病治疗思路.少阴系统与少阴病.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qu ...

  • 同人《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

    000. <四圣弘医>自序 001. 什么是中医的阴阳 002.宇宙.太阳.地球与中医的阴阳 003.阴阳五行 004.阴阳轮转 一气周流 005.五行之木 006.肝木的疾病和治疗 00 ...

  • 迈入中医之门44篇:太阴病治疗思路

    后三期发文预告:少阴系统与少阴病.少阴病治疗思路.少阴系统寒化证.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周二发散文系列,周四发"健康娣送"系列 ...

  • 迈入中医之门系列中医科普文章链接及导读

    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是同人先生为了传播中医,原创写作的中医科普系列文章.相当于传统意义的经典中医,同人先生做的是--用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让经典中医不再晦涩难懂,即使读者没有中医基础,也能快速入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