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则名医医案教你临床用好桂枝汤#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桂枝汤
桂枝汤被誉为 “伤寒第一方”, 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组成。
桂枝汤见于《伤寒论》开篇之首,其对应证是太阳中风证,其主要适应证为: 太阳病见脉浮缓、头痛、发热、鼻鸣干呕、汗出恶风者。
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气冲,生姜有止呕作用,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生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之辛散,又用以助枣、草以生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是甘温除热方剂。
临床应用
关于桂枝汤,蒲辅周老先生曾为其'撤牌读书'。
当时蒲辅周老先生在家乡行医时,已经享有盛誉,每日患者比肩接踵,络绎不绝。
一次,他治疗一个外感病人, 误用了桂枝汤而使患者大汗淋漓,当时患者颇感轻松,头痛发热消退,但次日病人症状反而加重,头痛加剧,全身无力,又来复诊。
复诊后,蒲辅周老先生始知患者属于误汗,经过细心调理,历时半月,患者康复如初。
蒲辅周老先生非常内疚,重读《伤寒论》,又有心得。 认识到桂枝汤的最佳效果是'微似有汗者益佳',否则'病必不除'。
想到这里,蒲辅周老先生自知基本功还不扎实, 遂决心摘牌停诊,闭门读书3个月,钻研医籍,博采各家之长。
○
○
医案二则
曹颖甫
1
夜卧受凉案
患者杨某,男。
主诉及病史:患者怕热,临窗而卧,睡起一身大汗。正值夜间起风,遂受凉。
半夜睡时,越睡越冷,即寻被裹身,并无效果,仍感寒冷。
次日发热,头与手脚心汗出,但身上及背部无汗。
(汗出怕冷,桂枝汤主之。)
拟方: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3克
生姜3片,大枣3枚
几天后,患者生他病来诊,问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 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
曹颖甫先生只笑而不语,心想:“安知此方乃吾轻剂乎?”
2
食冷饮后受凉案
患者,叶某,男。
主诉及病史:患者夜间贪食冷饮,食后忽感怕冷、头痛,本想休息,奈何宾客至,待宾客离开,则头痛加重,背后阵阵发凉,遂自煮苏叶生姜汤,服后微汗出,但病未解,前来就诊。
患者晨起呕吐,吐有绿色浓痰,两手臂潮湿有汗
辨证用方:曹先生以其呕吐,乃食冷饮所致胃气不和,遂用桂枝汤加浮萍。
桂枝12克,白芍9克,甘草4.5克
生姜5片,大枣7枚,浮萍9克
1剂
浮萍有发汗、清热、解毒的功效。
患者两臂有汗,头身无汗,故略加浮萍发汗,同时清内热。
药后患者未再来,一日曹先生与叶某偶然相遇,问当日药后情况,叶某拱手作揖,说一诊而愈,先生您真是神了。
按语:
若胃不和,则呕吐,若肠不和,则腹泻。
故若胃不和致呕吐,则需和胃,所用之药必然有甘草、生姜、大枣。
尤以生姜为要,生姜止呕。
上述案例中,叶某因食冷饮而吐,因此生姜、大枣的量均需加量,以温中养胃。
若多食油腻伤胃,则用桂枝汤加六神曲、炒麦芽或者焦三仙等消积导滞。
曹颖甫先生最后总结说:桂枝汤在夏令时节,稍作变化,则应用甚广, 尤对出汗后受凉发热,疗效极好。
(浮萍:疏散风热,透疹,祛风止痒,利水消肿)
○
○
医案三则
刘渡舟
1
发热自汗出案
李某,女,53岁。
主诉及病史:每天发热汗出两三次,病程1年。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
诊查:切其脉缓软,视其舌淡苔白。
辨证:证属营卫不和。
分析:夫营卫者,阴与阳也。营卫谐和,则营阴来济卫阳,而热则不发;
卫阳来护营阴,而汗则不出。今营卫不和,各行其是,两者不相将,故时发热而自汗出。
治法:当调和营卫,和其阴阳,使营卫相依则病愈。为疏桂枝汤方。服药后取微汗而瘳。
按语:
本案病情与《伤寒论》54条相符合。
54 条谓“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投以桂枝汤果然“微汗而瘳”。
但何以前医误认为阴虚发热,应注意本案患者的舌象,舌淡苔白很少见于阴虚发热者,阴虚发热者,大都舌红乏津或少苔或苔剥脱。
更何况 脉象缓软而不是阴虚发热的细数脉,四诊合参即可否定患者属阴虚发热的辨证。
2
荨麻疹案
男性患者,60岁。
主诉及病史:患荨麻疹,瘙痒钻心难忍,数月不愈。
诊查: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之证,视其舌苔白润。
辨证: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风疹”为患。
治法:宜驱风,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
药后啜粥取汗,则痒止疹消,脱皮屑盈掬。
按语:
考《伤寒论》中并无桂枝汤主治荨麻疹之论。
但“汗出、恶风、脉浮而缓”为桂枝汤 证表现。
风邪伤于肌表,营卫不和而发为荨麻疹。
虽主症不同,但针对相同病机用桂枝汤,正是“异病同治”之意。
3
汗出偏沮案
孙某,男,39岁。
主诉及病史: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分明。
诊查: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辨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此证脉浮而缓,为虚风在经,营卫不调,左右气血不和,以致阴阳乖戾而为病。
治法:解肌发汗,调和阴阳,调谐气血以纠其偏。
处方:桂枝汤。
服药后啜粥取微汗,从此其病皆除。
按语:
本案汗出偏沮,若发汗治其右,则与左半身不相宜;
若敛汗治其左,则与右半身不 适合,二者之间唯有调治一法,而调和营卫者,当首推桂枝汤。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弟子,华医世界私塾班学习委员焦琦同学在谈到桂枝汤时,说: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有人认为,桂枝汤之“表虚”非虚,其实不然。
从病因病机来看,是因外感风寒,侵于肌表,腠理疏泄,卫阳不固所致。
张仲景言其卫强营弱,是因为营弱不能内守使然,其关键在于正气虚,即营弱。
从症状上来讲,自汗、脉缓均是虚的表现,气虚则自汗,阳虚则脉缓,其根本在于卫阳不足。
从桂枝汤用药看,偏温偏补,根据虚补实泻的理论,亦支持桂枝汤证表虚的实质。
可以说, 桂枝汤证其本为虚,其标为实。
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