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和步枪明明打不穿坦克,为何士兵还是坚持向坦克射击?

在很多战争电影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面对敌人坦克的进攻,坚守阵地的步兵会使用机枪和步枪向坦克射击,例如苏联电影《我们为祖国二战》里,就有步兵团用机枪反击德军坦克进攻的桥段。我们直到,坦克是集火力、机动性和防护力于一身的武器,基本上是对机枪和步枪免疫的。那么,为何在战场上还是有步兵使用机枪步枪射击坦克呢?

机枪打坦克这种事一般来说不会发生在现代战争,基本上都是一战和二战那个年代才会发生的事情了。至于为什么当时机枪打不穿坦克还要使劲打,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自然是为了骚扰敌人。机枪子弹打不穿坦克的装甲,但是可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持续的射击可以吸引对方坦克兵的关注,从而起到掩护己方的作用。有些情况下坦克之间对战时也用机枪射击对手,除了尽量分散敌人注意力外,还有用曳光弹指示目标的意图。

第二,坦克上有很多脆弱的部位,并非全部铁板一块。坦克上有副油箱,打掉还是有损伤的。坦克正面也有驾驶窗,观察窗或潜望镜,有瞄准或观察用的光学镜片,普通机枪子弹的射击就可以损坏,要是打坏了,坦克的作战就大受限制。以色列军队就高度重视狙击手和机枪手的反坦克作用,甚至要求在打击驾驶员开窗驾驶、车长探出身体指挥的坦克时,要先射杀车长,然后再射杀驾驶员,因为射杀驾驶员会让敌人坦克立刻反应过来有伏击,而车长被打死以后,坦克还需要经过几秒钟才能有反应,这对于战机的把握很重要。

一战时期,坦克出现后,德军最先为士兵配备了钨芯的“K子弹”,具有很强的穿甲能力,普通士兵可以使用7.标准枪管的毛瑟98G步枪,能打穿轻型坦克的前装甲。在1917年,德军前线的步兵一般都会配发5发“K子弹”,马克沁机枪则会装备一整条“K子弹”的弹链,用于打坦克或射击装甲目标。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就发现有些情况下7.92毫米的轻机枪也能射穿重量15吨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于是南京金陵兵工厂曾制造过一批7.92毫米的钢芯穿甲弹,这种子弹在100米距离是可击穿11毫米厚的钢板,完全可以对付日本这些“小豆坦克”,淞沪会战时期的八百壮士战斗中,曾用机枪发射钢芯穿甲弹打坏过一辆日本97式坦克。

不够后来随着坦克装甲的增强,普通枪弹很难击穿。12.7毫米口径以上的重型机枪,或者反坦克枪(比如德军装备的20毫米反坦克枪,或者苏军大量装备的14.5毫米反坦克枪),虽然不能击穿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打烂坦克的观察窗和潜望镜等部位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在侧翼射击时,能打穿坦克的侧装甲。例如苏联的B32式14.5x114毫米枪弹,这种弹药在二战期间是为了反坦克枪而开发的,其曳光穿甲弹采用碳化钢弹芯,在500米距离上能射穿32毫米厚度的垂直装甲。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军为了对应苏联装甲部队大量装备的轮式装甲车和装甲侦察车,提出了一个士兵增强计划(Soldier Enhancement Program,简称SEP计划),为步兵的M60机枪和M16步枪配发穿甲弹,研制出北约标准口径的M993型7.62毫米穿甲弹和M995型5.56毫米穿甲弹,能够穿透轻型装甲车的装甲以后仍有足够的杀伤力。

左边是7.62毫米的M993穿甲弹,中间是5.56毫米的M995穿甲弹,右边是7.62毫米的M948脱壳穿甲弹。

还有一些战场上的各种意外造成的问题。士兵看到坦克自然会害怕,有些太害怕了,明知无效也要用机枪射击。还有些情况为了掩护战友,宁愿吸引火力暴露自己。

最重要的,机枪射击坦克,更多的是牵制射击或者干扰射击,是为了扰乱敌人的步坦协同,割断敌人坦克与步兵之间的联系,打击坦克附近的步兵,使得对方坦克和步兵脱节,方便己方的反坦克力量消灭失去步兵掩护的坦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