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辉 | 乌古论隐居地及孙丕扬故居新考
乌古论隐居地及孙丕扬故居新考
文/彭辉
此前,笔者曾著文说,元兵入主中原后,金镇华原(耀州)将军乌古论速可,先是隐居富平东北频山赵老峪,后落籍流曲里东川。又著文言及明吏部尚书孙丕扬故居,在流曲南街孙家堡。新近考证结果表明,笔者此前两种说法存在明显失误,现特此更正如下:
一、乌古论速可将军隐居地在赵老峪
日前,笔者夜读明代《频阳四先生集》,发现其中有一篇《祭后土神文》,作者为乌古论速可将军第八代孙、明嘉靖间河南巡抚李宗枢。“后土”是主管土地的主神,古代习俗坟茔左侧须竖“后土神”小石碑,其作用有二:一是守护阴宅平安;二是为先灵纳祭引路。后人扫墓须先敬“后土神”,否则先灵无法收到后人供奉的冥物。嘉靖十七年(1538)五月,李宗枢升任河南按察司副使,此后因母亲病故,遵祖制“丁忧”回籍守孝。似应在这一时期,李宗枢偕宗人祭祖时作《祭后土神文》。这篇祭文是乌古论将军隐居富平、坟茔、及后裔李氏迁居流曲东川时间的有力佐证。现将原文抄录如下:
呜呼噫嘻!沧泊桑田,山川陵谷。兹物理之变迁,固气数之反复,何独不仁,湮没我先域?兹偕宗人,敬求涯涘荒草茫茫,于彼于此,神之相之,示我攸山。
《祭文》前四句说的是李氏始祖乌古论速可将军隐居富平的史实。据明嘉靖间《耀州志》载:“乌古论速可本为耀州司成侯,避元兵弃官,隐居今陕西省富平县北山谷中。”又据明万历十四年(1586),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丕扬撰《李氏世德记》载:“世德记者,今明贤李环。论述其祖考之美,而名著之来世者也。按《泥阳志》,环始祖速可,为金镇耀大将军,遂于频山易家焉。”根据史书、碑文记载及民间传说,经笔者实地探访考证,乌古论速可将军隐居地,在富平东北频山之东赵老峪王马村一带。《祭文》言:“迨及元季,族姓蕃膴。”表明乌古论速可将军及子孙,在元朝时期都隐居在赵老峪。《祭文》又言:“我明肇兴,受命自天。维时我祖,易姓而迁。卜兹流曲,沃壤大川。是居是宅,是守是田。”此段意思是说,到了明朝初年,乌古论氏后裔才易姓为李迁居流曲东川。而清康熙间流曲东川《李氏家谱》载:“乌古论速可者,吾族之鼻祖也,当仕金为宁武将军、镇华原晋秩司成侯。及元兵入,霾弃其爵,隐于富平流曲里而易姓为李氏,屡征不出,敕赐金牌,故今谓余族为金牌李氏云。”这与《祭文》、《耀州志》、《李氏世德记》的表述略有不同,笔者认为应以《祭文》和《李氏世德记》所言为准,即:乌古论速可将军隐居地在富平频山之赵老峪,明洪武间其后裔易姓为李迁居流曲东川。因其村落在流曲城东门外一里处,故名曰“东里堡”,亦称东李堡。
二、乌古论速可将军墓在赵老峪王马村东坡,到贤镇北“元帅坟”为衣冠冢
李宗枢偕宗人去哪里祭祖呢?《祭文》说:“矧兹闰壤,适彼北山。洪潦时行,如泽如涧。积泥增淤,年以嗣年。遂令莹兆,覆于深泉。翁仲碑碣,霾没荒阡。俾我后人,莫知其端。”表明乌古论速可将军墓在明月山(频山)之阳,且地势较为低洼,年久洪淤,埋没地下。又据明光禄寺卿、三原人马理撰《李石叠墓志铭》云:“君生于弘治丁巳(1497)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嘉靖甲辰(1544)六月三日,享年四十有八。然等卜以嘉靖壬戌(1562)九月九日,厝于所居长隅明月山阳,祖莹之次。”这段话是说,李宗枢病逝后,曾长期暂厝于明月山赵老峪乌古论氏祖莹旁。笔者在赵老峪王马村探访时,当地人说:“河对岸东坡山头上有流曲坟。”民间传说,这里还有李宗枢二哥李宗桂(孙丕扬外祖父)的坟墓。可见东坡山头上的“流曲坟”,为乌古轮速可将军后裔坟茔,而乌古论速可墓在山脚下,具体位置有待考证。河南巡抚李宗枢病逝18年后,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九日,才卜葬于流曲东川顺阳河西,其父贵州左参议李恕墓亦在此,两座墓今已淤于地下。
据明万历十二年孙丕扬纂《富平县志》云:“道(到)贤镇北,有金镇耀将军乌古论速可墓。”民间俗称“元帅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根据上述史料推断,明洪武间李氏迁居流曲,家族繁衍兴盛。又因赵老峪始祖坟茔淤于地下,遂卜迁于到贤镇北坡,是为“衣冠冢”。笔者曾实地探访,此处已被砖窑起土夷为深坑。据原到贤乡教育专干张继周老师说,“元帅坟”被挖毁时,他见过当时出土的一把宝剑,别无他物。这印证了此处为“衣冠冢”的推断。到了清乾隆年间,由时任富平知县李世垣撰文,于“元帅坟”前立《金宁武将军乌古论公墓碑记》一通,碑载:“此有金乌古论将军墓也。将军讳速可,尝以宁武节钺镇华原,拜爵司成侯,详《金史》。中统改元,义不就征,占籍于富邑流曲镇,译乌古论汉音从李氏焉,事东里始祖,子孙代有闻人。前辈少参松轩公恕,中丞石叠公宗枢,并云祢也……。”此碑文与顺阳河东《李氏家谱》说法一致,据说均抄录自东李堡将军祠碑。
三、孙丕扬故里在流曲街南头“孙家道”,府邸在孙家道路东“尚院巷”
流曲古城筑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陕西巡抚谢共阑、督同知李中用和富平知县胡志夔督建。孙家道位于流曲南城门内,距流曲正街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或许因了孙琼、孙惟谦父子“两世深仁”之故,将孙家道圈入流曲城,才形成了流曲古城北宽南窄,形如倒葫芦。流曲文史专家张继周老师,最近撰文《明吏部尚书孙丕扬府邸小考》,笔者完全同意张老师的考证结论。文中说:孙家道村中间有东西相对的两条巷道,西巷谓之老院巷,即老宅院巷;东巷谓之尚院巷,即尚书宅院巷。两巷口一路之隔,各建有一门两柱双檐悬山顶式牌楼。道西“老院巷”牌楼,嵌额篆刻“两世深仁”四字。“两世”是指原任泸州草场大使孙琼(丕扬祖父)、原任宝坻县知县孙惟谦(丕扬父);“深仁”是对二位先贤一生功德的肯定和褒奖,这里无疑是孙丕扬先祖的世居地,且为孙丕扬出生的老屋。道东“尚院巷”牌楼,嵌额篆刻“百僚总宪”四字,似应创建于孙丕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明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上半年之间。另外在孙家道路当间,还有一座“四柱三门”跨街牌楼,嵌额篆刻“三朝元老”,此牌楼的创建时间似应在孙丕扬晚年。根据“百僚总宪”牌楼的所在方位,可知孙丕扬府邸在道东,因系尚书大人的居住地,故民间俗称“尚院巷”。遗憾的是尚书府邸毁于明末,其形制及规模无从可考。
笔者先前把孙家道与孙家堡误认为是同一个堡子。实际上孙家道在大路两旁,而流曲街南头孙家堡在孙家道西,为清代所建,城额曰“宗城堡”。本文特予以更正本源,并向读者致歉。
四、明代吏部尚书孙丕扬与乌古论后裔李氏的关系
读者或有疑问,乌古论速可是金代镇华原将军,孙丕扬是明万历朝吏部尚书,二者相距400余年,本文为何相提并论?这是因了孙丕扬是乌古论后裔李氏的外孙之故。
稽考有关史书及碑文知悉,乌古论速可将军后裔第七世孙贵州左参议李恕,是孙丕扬的外曾祖父;李恕妻宋氏是孙丕扬奶奶宋氏的远房堂姑姑;孙丕扬的母亲李氏是李恕次子李宗桂的女儿。李恕长子李宗桥婚配孙门之女。李恕三子李宗枢官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其侄外孙孙丕扬曾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官拜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二位先贤在任均刚正不阿,政绩斐然,名载史册。且皆为文坛巨匠,著述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