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之间

文 | 张可驹

一段时间以来,小提琴家黄滨在国内的演出比以往更频繁了。依稀记得数年前,她在广州演出小提琴无伴奏之夜,我读到赵毅敏先生的推荐与佳评,十分想念。后来,黄滨与钢琴家郑吟合作,来上海演出莫扎特的几首奏鸣曲。彼时早早关注,领略了当代最出色的室内乐二重奏之一。之后,我又欣赏了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现场。11月28日在上海音乐厅,我又聆听了她与钢琴家周宇博合作,演出三首奏鸣曲的音乐会。

这次,两位音乐家选择的曲目量颇重,音乐会以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开场,之后是格里格的《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下半场是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样一套风格多样,又充分要求两件乐器平衡的曲目,自然对演奏者提出很多挑战。欣赏这次演出,让我感到演奏家的水平有时的确会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

诚然,就演奏技巧之难,特别是某种不稳定性而言,小提琴家所面对的考验有时比钢琴家更为严峻。记得帕尔曼曾半开玩笑地说,钢琴家不用担心音准的问题(因为这由调音师解决),而小提琴家们为了能熟练地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摸索到70岁。本次黄滨与周宇博合作演出的三首奏鸣曲中,小提琴家有时就面对了这一问题的困扰。“克鲁采”的演奏中较多,而之后格里格的奏鸣曲,黄滨显然在整体表现方面,力求扳回一城。

室内乐的演奏很有意思的一点,同时是巨大困难与魅力之所在,即演奏者把握很多微妙的尺寸,容错率很低,可在此范围之内,一旦福至心灵,就会有极为充分的施展,并展现室内乐独到的默契沟通的魅力。由于在“克鲁采”中,小提琴家开始时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其后要拉回来并不容易,表现演奏中微妙的节奏感,两件乐器的细致配合等等,由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她整体上采用冲劲十足的观点来表现,对于这种细节微调的要求其实就更高。以往,她与郑吟在莫扎特K.379第一乐章中,以最大胆的冲动与力度变化所带来的那份激动人心,此时并未重现。而在格里格的奏鸣曲中,黄滨延续了那种冲劲(甚至进一步强化),演奏的丰富性却不可同日而语。

格里格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第三号”是最有名的一首,或许也是旋律最优美的一首。小提琴家们乐于选择这部作品,很多是看重其迷人的旋律写作。格里格确实在此将他的旋律天赋充分发挥,同时结合民歌的养分,此曲不愧为他真正的代表作。黄滨的演奏却时时提醒人们,单纯关注旋律的优美,还远不足以揭示这首奏鸣曲的全部内涵。她在此以迅疾的速度,异常凝聚的节奏感,以及浓重而富有变化的声音塑造,探索该作内在的交响性。通常这个概念不太与格里格的奏鸣曲联系在一起,黄滨却不断揭示出:原本可能被独立看待的,醒目的或是优美的旋律(如第一乐章的主题,或慢乐章开始的主题),如何在一种强有力的整体发展中呈现,而非流于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美丽片段”。

为此,小提琴家对乐句的塑造不仅相当强劲,也注重保持内在的弹性。而在更大的结构框架之内,则专注于主题与连接段环环紧扣的发展。同时对于音响表现,黄滨也绝无在戏剧效果中大而化之的倾向。正相反,小提琴家在浓重的音响中,总是留心细致的力度层次与音色变化。某些段落中,她会呈现一种稀薄而具感官美的发音,与整体浓厚的色彩做出对比。但此时,黄滨会有力地把握住节奏脉动的统一,诠释以结构观念与推动力为基础,色彩的对比仅是一种延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