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北山仙,南山道,积道山下有人家(修订)

有时和外地的好友谈及家乡的名胜,朋友总会说,呀!这我知道,你们金华北山有双龙洞、尖峰山、黄大仙宫、大佛寺。再问及其他,则茫然不知矣。殊不知金华除却北山数处美景之叠翠,南边更有九峰山、积道山之胜迹昂然。九峰在汤溪镇,离城较远,而积道山距城不过十五公里,和城北的尖峰山(也叫芙蓉峰)遥相耸立,是金华人都会去走一走。

自小时候起,就对积道山不陌生。因我父亲的老家就在桥头陆村,我的出生地是在含香村的穿心湖畔,我奶奶的娘家又是在蒲塘村。这几个地方离积道山都不远,最近的才二三里路程。小时候听外婆讲过积道山的许多神妙故事,虽然大多数已经忘却了,但积道山在我当时幼小的心中确实是座神奇的山。

外婆曾和我说,远古时候,后羿就是站在积道山顶,借助山神之力,把天上十个太阳射下了九个,其中一个掉到了含香,变成了穿心湖。当时幼小的心灵相信的不得了,因这穿心湖确实是圆圆的,像个大太阳,湖中心有个小岛。说是岛,不过是块比湖面略高的平地,四面临水,也是圆圆的。上面长满了青翠的竹子,高达的皂荚树,更有长满果实的板栗树。紫红的桑椹在那里也能找到一两株,还有几棵会结果的无花果树。岛上那些茂盛的竹子和高大的树木像不像插在太阳上的箭呢,哈哈,这湖就叫作“一箭穿心湖”。况且湖的东边有条芗溪穿村而过,“河的上方有口圆圆的湖,湖的中央有座圆圆的岛”,合起来你说说看是个什么字呢,那是甲骨文的“旦”字。虽然我长大后不信鬼神,但现在的我还是深深佩服造物主是如此的奇妙,赞叹事物竟有如此的巧合。

大自然的造化总是这么神奇,它讲究的是对称和谐。就如芙蓉孤峰被巍峨北山所环抱,这南边的积道山高不过约三百米,却也是突兀耸立于连绵南山脚下。两山皆浑圆拔地而起,独特而奇异,是金华南北山水的象征。其实古人早就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相传最早有东晋人葛洪在此炼丹,遗迹有葛仙坞。葛洪炼丹的地方,怪石嶙峋,跌瀑悬泻,引人入胜。黄大仙是否曾来此牧羊,传说不一。然石羊坡山石累累,三五成群,亦状似石羊,或说是葛洪所牧石羊。然葛洪《神仙传》既记“咤石成羊”事,盖亦可寻仙人积道之迹。“积道方可成仙”,此中深意,只可意味难以言传。

虽大抵知道些积道山的传说和历史,但一直没机会去登临此山。偶有一年,我和四五个同学相约骑着自行车,携锅带碗,还带了青菜白米盐巴等东东,跑到积道山上野炊。那时候,没有汽车,道路也没像现在直通山脚,山下也没竹安禅寺,更无人家。上山的道几乎没有的,也或许是当年我们没找到。反正山不高,几个同学是连抓带爬地登上了山顶。等我们上了山顶,才晓得确如清代《金华府志》云:“绝顶坦平如掌。”但也荒凉的让我觉得有些意外。传说中的天圣禅寺根本看不到踪影,百十间僧舍那只是个传说。当时我们见到的只有一间很小的破房子,里面倒是有人垒石作灶的遗迹。我们就着先人遗留的石灶,四处拾柴,烧火做饭。记得好像就是清水煮的青菜下饭,几个人吃的也是不亦乐乎。印象深刻的是山顶有颗大樟树,挺拔而粗大。山风吹来,呼呼作响。我当时站在树旁,披着件风衣,远眺金华,城郭依稀可见,方圆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是时顿然有登高而望远,绝世而清尘之感。时同学偷拍定格,照片虽仅一寸,但也留念至今。

其实游玩积道山,切不可走马观花,须得细细品味。积道山顶是曾有过天圣禅寺的,且香火很盛,是一座千年古寺。清《道光县志》有载:"相传定光佛于此成道,为三佛地之一。"在香火鼎盛的清康熙年间,寺中有僧房120间,僧人500有余。我竟想象不出这500有余的僧人,摩肩接踵在这个巴掌大的山顶,该会是怎样的热闹。据说天圣禅寺直到文革期间才一扫而空——砖瓦木料都搬到山下去修建了澧浦中学。然澧浦中学一直没能沾上佛祖的灵气,数十年里也没啥特别出彩的,苦苦维持到二十世纪末而消亡。

平日里看到过报道说,十来年前积道山顶重建了天圣禅寺,山脚下也恢复了竹安禅寺,且近几年还在不断修缮。庙里面也住有三四人,好像没有和尚。有网友还挺认真地向寺庙内一个念经的女人打听了,答曰:“有主持。住金华城区,他的夫人在山上…”看到这,我不禁哑然失笑,难道和尚亦与时俱进可以娶老婆了?不知这个主持是否能看懂佛经呢。历史上由于佛盛道消,积道山建有禅寺那也可以理解。然俗语说“立地成佛,积道成仙。”在我看来,积道山本应是道家修行福地,而非是和尚诵经之禅房。既然天圣禅寺早先已毁,何必重建。要重建也不是说不可以,不过搞得如此不伦不类,实在贻笑大方。

山也好,寺也罢,可见是难断人间烟火脂粉味。僧也好,道也罢,要紧处还是自己心中的那一泓清泉。佛教从来不叫人避世。避世的人,就像插在花瓶里的莲花, 是活不了多久。于是佛家有“在家即出家”的偈语,而道家本就是在家修行的,后来金代的全真派才主张出家修行。其实除了全真以外,别派的道士基本不要求出家。

但年少时的我并不大懂得这些,大学毕业后的那么几年里,心里老冒出“避世读书”的念头。一个高大尚的理由是“书未读尽”,想避开尘世好好地再读若干年的书。依稀记得,我奶奶一族的王氏先祖,被宋孝宗帝称之为“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的贤相王淮,就是受教功成于积道山麓。故在积道山“避世读书”是其中的一个首选,另外就是大佛寺、黄大仙祖宫。黄大仙祖宫不是现在双龙洞那个,是在赤松那里,当时新的黄大仙祖宫还没造呢。只是大佛寺离家太近(我家当时徙居曹宅),赤松宫那里呢又没机缘。唯有积道山貌似随时可去,只是想到积道山上下一片荒芜,烧火做饭睡觉皆成问题,心中不免犯怵。于是这念头在心晃悠了好几年,却始终没能有勇气迈出。自己亦终于不能免俗,恋爱结婚生子,然后坠入了这滚滚红尘之中。

因缘际会,后来亦认识了黄大仙祖宫的主持施清纯道长,也成了好朋友。他就住在四牌楼,我在城里的宅子隔壁。偶尔都能碰面,经常看到他一袭道袍,束发盘髻,脚蹬白布船形“云鞋”,加之留有两绺长须,看起来真有离尘脱俗、飘飘欲仙之感。然他每天早起坐公交上双龙,晚归家,想来是有妻子的,我也不大好意思问他。不过,有时陪领导或者好友去黄大仙祖宫瞻圣,就会去找他。施道长也会开方便之门,领我们从大仙宫的侧门进入,领着朋友们四处参观,然后在他的禅室里极情款待,一起畅谈些修心养性的心得。

并不是说付不起那点门票钱,说白了还是个面子问题。人这一生是需要认识很多人的,三教九流都该认识。佛理道心皆在尘缘,人世间处处皆学问。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这积道山,因“葛洪炼丹”、“定光成佛”而名扬邑内;如那八咏楼,因“太守咏唱”、“清照诗篇”而流韵至今。大仙遗迹赤松,始有金华仙山之圣誉;祖谦讲学丽泽,方有婺学邹鲁之绵长。个中情理,人气是第一位的。庙堂之高,若无圣帝贤相,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史无可载。禅寺道宫,若无高僧真人,亦不过是空阁楼台,静院空人。地因人传,山因人名。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

一晃数十年而过。前些天,有同学相招,安排在积道山脚的“积道人家”开六中初中同学会。会期,好家伙,呼啦啦来了百五十多人。有些是特地从上海、广州、北京等地赶回来的,多年未能见面,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因为是全年级的同学会,有些同学中往前数,小学也是同学,往后算,到了高中还是同学,关系错综,情谊深厚无比。同学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参与的老师亦说是以往未见,堪称盛会。

“金樽玉液醉几许,觥筹交错酒酣面。”半天时间安排显然不够,转眼就天黑了,也就没时间去爬积道山,也不知到山顶上的那颗大樟树长大了几围,也未能再品尝那口“不竭井”的水,不知是否还是那么甘甜,心中甚为遗憾。不过言谈之间,得知“积道人家”就是隔壁班一位同学开的,心中也是讶然,此君确实选了个好地方。

归家后,情不能已,是有此篇。又因同学“积道人家”之名,撰写了一副对联,“北山仙,南山道,积道山下有人家。 智者寺,圣者观,白云洞府是仙乡。”人都说“积善人家有余庆”,那么“积道人家”则俨然有“仙气”。祝愿同学的农家乐越来越兴旺。也希望我们金华的积道山越来越被人知。

毛家小子天哲于浙江金华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八日草
  
二〇一五年端午节修订


  天哲注:智者寺,为南朝梁武帝敕建(公元526年),距今约有1500年,位于金华山南麓,尖峰山之西。该寺香火鼎盛时,曾有寺僧千余,占地五十余亩,殿宇五进,规横宏大,为江南名刹。圣者观,借指积道山巅之圣道庵。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天圣寺在十九都积道山巅,旧名圣道庵。宋景德二年(1005)赐今号。”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常建于山顶。积道山之圣道庵或初为道人所造,后佛盛道消,转为佛寺。下联中, “智者寺、圣者观”皆是隐语。“寺”谐音“视”,“观”亦有本义。高僧曰智,天师曰圣。修行之所,佛曰寺,道为观。

同学开的“积道人家”,请大家多多光顾哦!

积道山顶的大樟树(网友摄)

来源:腾讯博客 作者:毛天哲

(0)

相关推荐

  • 青海西宁:北禅寺

            北禅寺,地处西宁市北湟水之滨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称"北山寺",又名永兴寺.因北山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楼山,北禅寺也因此又叫" ...

  • 神准!黄大仙灵签!财运、事业、子女、婚姻、谋事、出行、疾病

    心中默念所问之事,随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灵签即可. 黄大仙 (道教神仙) 黄初平(约328-约386),后世称为"黄大仙",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著名道教神仙.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兰溪 ...

  • 下盘山村名考证

    偶然的一句话,俺的亲戚群引发了关于"村名"的大讨论?"穆澄源,这村名取得高大上,有文化,有底蕴."小表弟说,"如张坑,下陈,牛塘背,这类名字就比较土. ...

  • 会稽山之旅

    会稽山位于绍兴市南部,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也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 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 ...

  • 【万家灯火】俞成龙:《秋游四顾屏》

    [总第036502期] 秋游四顾屏 作者:俞成龙        深秋的四顾屏天高云淡气爽,悠然地藏于金华南山的群山中.        四顾屏为何得此名,我查不到史料.凭四顾屏地形地貌和我自个悟道,应该 ...

  • 【茶故事】黄店茉莉花茶的故事

    黄店茉莉花茶的故事                  作者:刘鑫 相传在晋朝时期,黄大仙自兰溪来到白露山,白露山上有一块像石棋盘的岩石.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天,天气晴朗,山下有一年轻美女上山砍柴,砍了大 ...

  • 探秘 | 掌管金华风雨的北山大仙 棋盘石边风雨紧

    北山第一庙,位于山桥村旁,供奉执掌金华司雨的徐公.徐公是黄大仙长徒,此庙即徐公大仙道场.每至天旱,金华各地,包括义乌.武义.浦江等周边十八县官民,都来金华山求雨.由于供奉徐公的主庙在石棋盘,临近山顶, ...

  • 【城乡拾荒】宜居城市尽显文旅

    一场亘古疫情,人们居家禁足.减少出门聚集活动,保持适当安全距离,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随着时间推移,距离真正产生美,已经成为了习惯. 疫情防控需要,助推家庭回归.人们不再脚底抹油,厨房使用率提高,几乎都是 ...

  • 江 南 的 雨  文:毛天哲

    江南的雨是极有灵性的,就像邻家弹奏的小提琴名曲--梁祝,舒缓而多情,飘忽而婉约.可能自己是打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的缘故,所以对江南的雨有着特别的好感. 喜欢那种在沥沥细雨中不打伞,奔跑在清新透亮的雨丝里的 ...

  • 毛天哲:乌伤蜀墅塘记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乌伤蜀墅塘记 文/毛天哲 古乌伤西南有蒲墟,今名赤岸,唐华川县治在焉.西北行五里许,则俗名野塘也.塘之岸山,东曰唐山,西曰公山.南 ...

  • 毛天哲:周公东征方鼎考释(修订)

    周公东征方鼎最早著录于<金文历朔疏证>,书中记作"凤翔秦文公墓出土".<金文分域编>又以为宝鸡出土.因器主名释读不了,一般以※号代替记为<※方鼎> ...

  • 毛天哲:《大小盂鼎》历日考证兼谈“年、祀”之不同(修订)

    大.小盂鼎,清道光初年于陕西岐山礼村沟岸中出土,同地出土的还有毛公鼎.小盂鼎原器已失,仅存铭文拓本.大盂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两只鼎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向为史学家所重视,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王臣 ...

  • 毛天哲:西周“中旄父”考证(修订)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西周"中旄父"考证(修订) 文/毛天哲 [内容摘要]: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后,<逸周书·作雒解>載,周 ...

  • 毛天哲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毛天哲 原名毛耿方,字子玠,号慎堂,又号知非.曾用网名笔名为毛天哲.毛怀楚.毛子玠.海天一色等,以网名毛天哲称著于世.北宋於潜令毛国华后裔,浙江金华人,审计专业毕业.平生嗜好读书,惟性喜文史 ...

  • 毛天哲:《大小盂鼎》曆日考证兼谈“年、祀”之不同(重订)

    导语:大.小盂鼎是非常著名的青铜器.其中小盂鼎铭文长达四百字左右,为西周早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金文.其内容对探讨当时历史和典章制度有很大意义.关于这两件器物的铭文时代,一般认为是康王时,但近年有学者研究认 ...

  • 毛天哲:殷周日名死年天干说兼考商代五王在位年(此文乃一家之言,禁止剽窃)

    殷周日名死年天干说兼考商代五王在位年 文|毛天哲 导语:古本竹书有"尧元年丙子"语,因朱右曾疑"丙子"二字为荀勗﹑和峤等所增,故后之学者对<竹书>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