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
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赵国鼎盛的时候为了专注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沙丘宫而死。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从他奠定赵国强盛之后赵国君主正式称王。
很多人都想不到,自从“胡服骑射”推行的第一天起,赵武灵王惨死的命运就以注定了。
公元前296年,战国时期威名远扬的赵武灵王崩于沙丘,但是赵武灵王的死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死。
他的死意味着赵国改革派彻底失败,之后掌权的是一向不支持变法的公子成和李兑,并且赵武灵王生前所制定的诸多改革政策也被被废除。
那么为什么赵武灵王会被饿死?
司马迁在史记中解释到是因为赵武灵王非长立幼乱了礼法,因此引起了赵王何与公子章兄弟俩之间的内讧。
但是赵武灵王被围沙丘三月之久,为何没有一个大臣前来救驾?而一个看门小吏又哪里来的胆子逼死前任国君?
所以赵武灵王沙丘之死看似是兄弟权力之争,实质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而赵武灵王的死,正是赵国高层的集体意志。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在赵武灵王改革之前,赵与秦一样都是被中原诸国所边缘化的国家,国力孱弱,不仅被大国欺负,连周围的一些小国也敢在赵国的地盘上放肆。
少年即位的赵武灵王就追寻变法图强之道,在观察了胡人的军事服饰有助于提升战斗力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改革。
但是想要改革哪有这么简单,先不说国内其他的守旧势力,就是亲族内部也有一部分反对改革,尤其是公子成,他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变法。
但是他还是被赵武灵王说服,但这也只是慑于他国君的身份。
在守旧势力妥协之后,赵国刮起了一阵胡风,从赵武灵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穿胡服,学胡人骑射。
变法的次年,赵武灵王就建立起了一支实力强劲的骑兵部队,于是拿就隔壁的中山国来练手,大获全胜。
这就更加坚定了赵武灵王的改革决心,但是赵武灵王风光无二的背后却是赵国一股股守旧派的暗流在涌动。
传为幼子,自称主父后经略北方的灭秦路线
“乱而不损曰灵“,赵武灵王谥号中的“灵”就是这样的意味。
所谓乱就是赵武灵王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摇摆不定最终激起两股势力的火并,结果把他自己搭了进去,“不损”就是这“沙丘政变”这件事于国本无损。
赵武灵王是一代雄主,既然是一代雄主,那么他在选择继承人之时,必然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去考虑,所谓喜爱幼子确实值得商榷的说法。
所以司马迁认为,赵武灵王提早传位给幼子的主要目的是在策划一场灭秦战争。
改革后的战国以雷霆之势吞并中山后实力大增,俨然成为战国第二强国,而第一强国是西方的秦国。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有着统一天下之志的秦国是赵国最大的隐患,赵国为了自保只能先下手为强。
既然主要战略思想已经规划好,那么这个仗该怎么打就成了问题。
在此之前赵武灵王已经参与了两次攻秦的战争行动,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的五国伐秦之战,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公元前296年孟尝君主导的五国联军伐秦,在这一战中,联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主要是秦国有着函谷关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
如果仍然按照旧思维,赵国从邯郸南下去攻打秦国,那么横摆在赵国面前的就是韩魏两家,这就意味着赵国需要进行千里远征之后,还要面对可怕的函谷关。
绵延千里的粮道,这就给赵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于是这个方法被否决。
之后赵武灵王不得不构想新的战略,此时赵国的实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河套地区,而且赵国与胡人的关系也变得融洽。
于是就构想出一个联合北方游牧民族,利用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从秦国北方实行飞龙骑脸,以此绕开函谷关而打秦国措手不及。
胡服骑射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构想,那么北方就一定要被经营成赵国的大后方,但是这件事只能赵武灵王去办。
所以为了灭秦的战略构想能够实现,赵武灵王主动放下权力而自称主父,自己全力经略北方,而国内交给赵王何打理。
连胡灭秦这才是赵武灵王壮年退位的目的!
沙丘政变的父子之情
但是他却想不到,自己首创的“主父“制度,并不被大臣们所认可。
他所派去辅佐太子的亲信肥义,最终效忠了赵王何。
而随着赵王何日渐年长,赵武灵王权力流失成为了必然。
这就让赵武灵王不得不考虑扶植另一个势力来对抗赵王何,让他们二虎相争,然后自己从中大搞平衡术来稳固权力,但是没想到他玩脱了。
他的亲信肥义就警告过他,“国无二日、百姓方宁“,表面是指责赵武灵王封赵章为代王,实质上是在指责赵武灵王本人。
正是他封赵章为代王以制衡赵王何的构想,极大的分裂了赵国,这是全体赵国人民不愿看到的。他将个人利益至于国家利益之上,势必造到国家的动乱。
而所谓的“沙丘政变”,不过是赵武灵王的默许之下赵章谋害赵王何,企图抢班夺权的狼子野心罢了。
但是他们没有明白一点,赵何即位四年以来,早已拥有了一套稳固的政治班底,这套班底以公子成、大臣李兑、宗室赵文豹、将军信期等守旧派为核心,他们紧密的团结在赵王何周围。
这些人早已做好了应对各种变化的准备。
就在沙丘政变伊始之际,他们就启动了紧急预案,由将军信期带兵增援兵围沙丘,将宫中宫人全部带出只留主父赵武灵王一人在此,困了三个月直到饿死。
其实在这三个月中的每一天都是身为人子赵何的煎熬,他不会忘了他父母对他的爱,他父亲曾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将身为幼子的他立为太子,甚至扶植他当国君,而自己退居二线当主父。
但是从赵武灵王授权公子章在沙丘谋害赵何之时,他们父子二人就再也不可能重归于好。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父亲饿死。
守旧派不允许赵武灵王活下去
据《战国策·赵策》所载,赵武灵王命周祒穿胡衣为太子师父之时他回答到:乃国未通于王胡服。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历经六年改革的赵国仍然有着很强的反对声音。
但是屈于赵武灵王的权威他们暂时失声而已,可一旦赵武灵王失势,改革将会立刻崩殂。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守旧派的首领公子成及李兑巧妙地利用了赵武灵王在接班人的安排上出现的纰漏,而坚定地站到了赵王何的身旁。
在公子章发动沙丘政变的叛乱之时借力打力,一股清洗了赵国国内的改革派,而作为改革派的首脑,赵武灵王在守旧派看来是必死无疑的。
这也是赵王何不能运用自己权力放出父亲的原因之一。
守旧派是他的权力基础,一旦放出赵武灵王不仅意味着赵王何支持国家分裂,也意味着他将失去守旧派的支持。
就这样被守旧派扶植上台的赵王何不仅随后中止了“胡服骑射“改革,而且他也失去了慈爱的父亲。
“只愿生生世世不在帝王家“
沙丘平台在今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据史书记载,这里是战国时期赵国有名的沙丘宫遗址。历史上许多著名事件曾发生在这里。商纣王曾在邢地(今邢台市)沙丘苑大兴土木,扩建苑台,放置了各种鸟兽,还设酒池肉林,狂歌滥饮,通宵达旦。赵国时期,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作乱,兵败,逃到赵武灵王所住的沙丘宫。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沙丘宫,杀死公子章,饿死赵武灵王,史称沙丘之变。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于巨鹿郡(今邢台市)沙丘台,少子胡亥和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秘不发丧,篡改始皇诏,立公子胡亥为太子,史称沙丘之谋。
秦汉以来,沙丘宫遗址成为一方名胜。文人骚客,来此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文。有的感叹“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有的伤情“鱼分龙臭曾兹台,野寺清钟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间顺德府广宗县吴存礼的一首七律《沙丘宫怀古》,堪为其中代表。诗云:
“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抔。本藉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
祖龙霸业车中恨,主父雄心宫里愁。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沙丘台怀古》
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明于此休。年来月去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
饿死沙丘宫
英武一时的赵武灵王,由于传国于王子何而引起争位斗争,致使他被饿死在沙丘宫中,为天下所惋惜。
武灵王本娶韩女为夫人,生子名章,已立为太子成为法定的继承人。
在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时,又以吴娃为夫人,十分宠幸。吴娃所生的儿子就是王子何。赵武灵王因宠幸其母,于是废太子章而立王子何为王是为赵惠王。王子何继位时只有10岁左右。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国最终灭掉中山国。赵武灵王多年的心愿实现了,于是在全国上下'五日',庆祝5天。赵国的代郡(今河北蔚县)因中山相隔于其间,往来不便,现中山国灭,代地就直接与本土相连。于是武灵王封长子章于代,号安阳君。又派田不礼为相,辅佐公子章。
公子章本是太子,应为赵王,被幼小的异母弟取代,心中不满。
田不礼是一位'忍杀而骄'的小人,他与公子章两人很合拍,于是图谋夺回王位。
赵惠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国大朝群臣,公子章也来朝见。赵武灵王让惠王坐在王位上听朝,自己却从旁观察群臣和宗室贵族对幼王行礼时的态度。
见长子公子章身材魁梧却反而北面向幼小的弟称臣,心中生出怜悯之心,就打算把代从赵国分出去,让公子章在代建国称王。这事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公子章、田不礼就发动了叛乱。
在朝群臣后不久,武灵王及惠王游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大平台)
异宫时,公子章、田不礼发动叛乱。他们以武灵王的名义召见惠王。大臣肥义先进入他们的宫中,即刻被杀死。高信保护着惠王与公子章一伙相战。早对公子章及田不礼的活动有准备的公子成、李兑闻讯,即从国都带领'四邑之兵'赶到,打败了公子章一伙的叛乱,将其党徒全部杀死。公子章兵败,忙逃到武灵王所居住的宫中躲藏,公子成、李兑以兵包围了武灵王的行宫,终于杀死公子章。赵国法律规定,以兵围王宫者灭族。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因为公子章的原因,包围了武灵王,即使撤围解兵,我们也会被灭族。'于是继续包围不解,并下令宫中的人说,后出来的杀头。武灵王所居宫中的人全部出来了。
赵武灵王想出去,却被士兵拦住不让出。他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饥饿难耐,就掏雀窝捉幼雀生食充饥,终于饿死在沙丘宫中。公子成、李兑诛杀了公子章、田不礼,饿死赵武灵王后,赵惠文王年幼不能治国,于是公子成为相国,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赵国虽然安定下来,但国力在这次内乱中已一度受到损失。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型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消化了楼烦,夺得它们的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赵武灵王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赵武灵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虽然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经过赵武灵王对赵国国家结构的整体改造,对赵国国家性格的重新塑造,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
只是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不甘寂寞,在攻灭中山国后,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夺回王位,重做赵王,结果政变失败,困死沙丘宫。
楚怀王逃出秦国,经赵,赵不敢受,送还秦国,时人皆认为是赵武灵王已经不在,赵国统治者无能的缘故。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赵雍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一样,是少数可以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历史学家翦伯赞有《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一诗:“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