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市场如何修复?中外酒店集团“攻守竞合”步入深水区

作者:杨凡
编辑:静静

从“师夷长技”、国内势力崛起到合纵连横,现代中国酒店业走到今天,历经了近40年沧桑变幻。

曾几何时,本土酒店业界“未经世事”,看国际品牌如众星捧月;自21世纪以来,受“东方”强势崛起对冲,国际联号们光环日趋暗淡,竞争烈度持续高涨;而历经2020 新冠疫情洗礼,双方在本土市场的攻守态势转换进一步加速。审时度势,国际联号们如何尽快调整认知心态与扩张策略,或将深度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乃至全球酒店业的排位变迁。

1
中外酒店联姻简史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了酒店业界的关注。8月中旬,由凯悦酒店集团与首旅如家合资孕育的全新中高端酒店品牌“逸扉酒店” 正式开启“双官网”预订,首家逸扉酒店也即将于近期揭开面纱。

在部分业者看来,相较于传统的“代理”合作或直接收购,凯悦、首旅如家此次合资孕育模式更为深入,但从2019年2月官宣联手到正式开业,这一“混血儿”孕期1年半方才呱呱落地,由于缺乏运营数据作分析,此次联姻能否提振双方业绩,情况并不明朗。

而放大到全行业,受疫情冲击,市场形势迎来全面洗礼,当行业格局分化进一步加速,新入局者能多大程度上搅动中高端酒店市场的“一池春水”?其未来走势同样有待长期观察。毕竟,于行业而言,凯悦与首旅如家的合作并非首例;而回溯过往,在攻守势易的更迭转换下,中外酒店集团不乏“聚散离合”的爱恨纠葛。

追溯来看,国内酒店与国际酒店的联姻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彼时系列合作由政府主导,存在众多非市场因素,个中细节暂且不表。而自21世纪以来,伴随大中华区领衔的亚太地区经济的强劲增长,各路国际巨头视中国市场为“奶与蜜之地”,竞相参与加码扩张。

尽管雄心勃勃,但巨头们在历经一轮扩张后发现,受市场认知、客源积累、管理理念等多重因素影响,其自行推广的效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提升扩张效率,加速市场占有,就如何借助本土酒店展开品牌推广/代运营合作,多家国际巨头展开了各种模式探索。

以雅高为例,此前其通过与华住交叉持股,将旗下美居、诺富特、宜必思等多个品牌在中国内陆、中国台湾和蒙古的总加盟权交由华住独家代理;至于希尔顿,为在中国拓展中端市场,其选择与铂涛合作,落地希尔顿欢朋;万豪则与东呈合作开发了针对中国中端市场的万枫,并交由其独家代理;至于港中旅酒店,自收购英国Kew Green Hotels后,双方一起开发了睿景……

从更好地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求、体验的角度出发,尽管国际巨头在品牌积淀、管理经验、国际化客源等方面优势尽显;但另一方面,本土酒店更接地气、更懂中国消费者心理、掌握更多在地资源,入华后尚在市场摸索/试错期的国际酒店集团们,要想在品牌引入中国后实现快速扩张,离不开他们的助力。

对于这一点,此前温德姆酒店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晨军表示认同,他谈到,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依靠本土力量,国际和本土品牌合作的优势也很明显,国际酒店对品牌的标准控制得非常好,本土酒店则非常了解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化需求、本土政策等,“如果国际酒店品牌想在中国寻求规模化发展,那本土酒店的发展团队和管理团队会是很好的配合”。

2
尴尬的教训

尽管想象中的合作前景美好,但事实上,由于存在合作理念、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其扩张效果同样不尽如人意。

以雅高转交华住代运营的多个品牌为例,早在双方合作之初,国内有宜必思等加盟商就此维权,控诉雅高方面无视投资人权益,导致其高成本投入的国际品牌沦为“国产”;而在观察者看来,在之后的市场竞争中,华住接手的包括宜必思、诺富特和美居等多个品牌,似乎逐渐丧失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至于上面提及的万枫,其结局则更显尴尬。

在合作之初,双方表态都尽显“投桃报李”的意味,万豪方面曾表示,“中国市场面临中档酒店转型,东呈对中国消费者更理解,而万豪也需要学习中国市场。”东呈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程新华也提到,本土酒店经过长期学习积累,正经历着厚积薄发的崛起过程,与国际酒店品牌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在供应链上甚至有些优势,“通过与本土酒店合作,国际酒店品牌在落地上,能在造价上优化不少成本。”

但历经两年磨合,其合作始终不尽如人意,不仅万枫品牌的扩张速度偏慢,且双方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问题出现不少分歧。最终,该合作以万豪在2019年5月的一则微信,单方面官宣“分手”—— 东呈不再作为万豪的独家合作伙伴,负责万枫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业务发展,但东呈作为运营方将继续筹建和运营已开发的万枫酒店项目。

回溯来看,尽管行业试水联姻者众,且合作模式不一,但受制于各自在品牌基因、运营理念、发展愿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国际酒店“曲线救国”阻碍重重。

有观察者曾分析认为,国内公司既想利用国际酒店的品牌影响力,又不想受到国际酒店体系的约束,忍痛合作最终总会有问题。其次,面对国内中端酒店的快速扩张,国际品牌酒店高投资成本,很难在国内各个品牌中建立良好的竞争优势。最后,国际酒店和国内酒店公司的理念仍有不同,面对短、平、快的局面和国际酒店稳、大、全的国际酒店集团的诉求,根本的愿景并不相同。

刘晨军也曾谈到,过去国际品牌和国内民族品牌的之间有一道看不到的鸿沟,而目前这两大阵营混合竞争的状态是越演越烈,而且民族品牌的不断上升和发展,确实也让市场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和合作。“但中西合璧的挑战也很明显。在管理理念上,一个圆的和一个方去结合,到底出来是有棱有角还是很圆润的管理方式,怎样产生大于2的效果,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3
未来的挑战

对比来看,相较于单纯的品牌推广,此次首旅与凯悦的合作,似乎在合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根据官方介绍,双方实现预订渠道打通和会员系统接入,即用户通过凯悦官方或首旅如家酒店集团官方渠道皆可直接预订,自主选择任一会员账户累计积分。会员体系的绑定,使得消费者更有选择权,而对于合作双方来说,利益的绑定,有助于共同赋能以加速品牌成长。

结合行业现状,历经多年“群众逐鹿”,如今国内中端市场早已沦为一片红海,各方之所以仍竞相入场,源于各方对市场走势的乐观研判。据麦肯锡预测,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级数量将增长至2.71亿家庭,中国中端酒店市场的潜在消费人群有望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持续扩大。

但事实上,参看相关数据统计,业界对中端酒店市场的前景预期,似乎与现实出现较大偏离。

日前,第十七届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论坛新发布的 《中国饭店管理公司(集团)2019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2018年,国内中端饭店品牌年增长率超过20%,但在2019年,其市场增速已经骤降至10%。而在观察者看来,叠加2020新冠疫情对经济收入造成的直接冲击和长期影响,未来中端酒店的成长周期和生命周期并不乐观。

而置身疫后的剧变市场,长期僵化的酒店行业格局,正在迎来一场全面洗牌。聚焦国内市场,在业者看来,如若沿袭早前粗放的跑马圈地、亦或是互联网“赋能线下”的轻加盟模式,无论是集团自有品牌的裂变、合作联手孵化还是产品升级或市场下沉,最终结局只会引发“一地鸡毛”。

如同尚美集团董事长马英尧在尚美10周年信中所言,“过去尚美强调规模增长,先做覆盖,现在要做品质、做标准、做体验,我们全员要走出舒适区,去迎接从前没有过的挑战”,当越来越多的头部玩家发现,时移势转,当过往的品牌认知、产品理念和经验积淀正逐渐成为某种束缚,只有以空杯心态、持续进行自我革新,方是唯一出路。

从这点看,站在巨人肩膀的新生儿“逸扉”以及其他类似入局者,未来要经历的考验还有很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