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具哲理的一首听雨词,三场雨,听尽了一生的悲欢
佛陀眼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而诗人眼中,万物皆有诗意,有深情。
所以古代的诗人,非常擅于借助风花雪月等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种种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仿佛有了悲欢喜怒一般,用各异的姿态,抒万千的情感。
明月让人思乡。流水让人惜时。落红令人伤春。黄叶令人悲秋。
有时,不同的意象,会随着诗人的心境,塑造出不同的意境。
蒋捷的听雨词
就拿雨来说吧,旁人眼中,它不过是“无根之水”,但在诗人眼中,它有“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温柔,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悠闲,还有“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孤寂。
淅淅沥沥的雨,敲打在瓦片上,敲打在石阶上,敲打在树叶上,极容易引起诗人的注意,牵起愁思,所以,雨经常在诗词中出现。一般来说,诗人都是用雨声来烘托氛围的,但南宋词人蒋捷,却在雨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且看他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描写的不是一地一时一景,而是横跨人生的三场雨。
年少的时期,在歌舞楼台听雨,那时候年轻,只觉人生快意,所以在灯红酒绿之中醉生梦死。红艳的烛火,昏黄的罗帐,听着歌,赏着舞,一种绮靡的生活,呈现的淋漓尽致。
壮年时期,漂泊在江湖之上,在客舟中听雨,江面广阔,阴云低沉,一只失群的大雁,在西风中哀鸣。
到了晚年,倚坐在僧庐中听雨,头发也已经花白。此时,淅淅沥沥的雨,再也无法引动词人的任何悲欢离合,理中无悲无喜,自然无情,所以任阶前的雨,点点滴滴落到天明,心中也未起半点波澜。
蒋捷用三场雨,诉尽了他一生的悲欢。
蒋捷本是南宋的世家大族,并且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所以那时候他的人生,就像是在歌楼上听的那场雨,有美酒畅饮,佳人相伴,不识愁滋味,纸醉金迷。
没想到,金榜题名五年后,元军的铁蹄,便踏碎了南宋的山河。蒋捷也小楼歌独断,成为了南宋遗民,承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再没有了少年时期的快意。
中年的他,不想为元朝做官,曾四处漂泊、颠沛流离,后在云阳竹山落脚隐居。很多人羡慕隐士,可是南宋覆灭后,蒋捷身无长物,为了生存糊口,堂堂两榜进士,为人写家书,卖字画维持生计。
这段的人生,就如中年在客舟上听的那场雨,当时江水浪急,天阴云低,一直孤雁在风雨中没有方向地振翅。蒋捷就像那只雨中的孤雁。
晚年时期,元朝廷再次征召他为官,此时的蒋捷,早已堪破世事,定居在武进。对于荣华富贵,他早已没有念想,对于亡国之恨,也看得淡了,历史兴衰更替,非人力所能对抗。
五十多岁的他,结庐在人间,心却不在凡尘,如古井无波的入定老僧,任人世风雨,心中不为所动。
蒋捷的三场雨,亦是南宋沉浮
蒋捷笔下的三幅听雨图,是他一生的悲欢,也是南宋百年的沉浮。
南宋建立之后,曾偏居一隅,朝廷上下的达官显贵,“只把杭州作汴州”,歌舞不休。那些个立志北伐的文人武将,如岳飞、陆游、辛弃疾皆含恨而终。
那时候的南宋,就像少年听雨的蒋捷,醉心声色犬马,不知愁滋味。
之后元军南下,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山河飘摇动荡,与蒋捷听雨客舟之中何其相似。此时的南宋,不正是那艘客舟,那只孤雁,在风雨中沉浮、孤飞。
最后,南宋灭亡,君王臣子,皆跃入水中,葬身鱼腹,一切俱往矣!南宋,也只存在于史籍之中。任世间纷乱不休,也与之没有关联。
蒋捷的《虞美人》中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人生况味
最后,蒋捷的这三场雨,更是映射了所有人的人生。
即便过去千百年,我们又何尝不是蒋捷《虞美人·听雨》中的主人公。年少轻狂,有父母的庇佑,有学校的保护,生活在象牙塔中,一如词中的歌楼听雨,红烛罗帐。
到了中年时期,我们为人父母,上需要赡养老人,下要抚育儿女。于是许多人背井离乡,漂泊在异乡,努力打拼,一如词中在客舟听雨的蒋捷,颠沛流离,身不由己。
到了晚年时期,很多少年、中年执着的事情放下了,欲望了少了许多。看着熟悉的亲人故友渐渐离去、魂归九泉,我们也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看法,想到人终将归于虚无,所以老年的我们,不会再轻易悲喜。
就像鬓发星星,在僧庐听雨的蒋捷,任点滴到天明。
蒋捷用三场雨,诉尽了自己一生的悲欢,诉尽了南宋百年的沉浮,更诉尽了所有人的一生写照。这首词,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延伸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年轻的时候,可能无法体会词中的横跨人类一生况味,但中老年读来,一定深有所感。
所以,这首词,堪称是宋朝最具哲理的词。而在蒋捷之后,再无与之匹敌的词人,《虞美人·听雨》作为蒋捷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也堪称是宋朝最后的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