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的忌讳
转:梅霞道人的博客
在读懂人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避免一些忌讳,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和真实地了解他人。
1.切忌“先人为主”。
我们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对方首先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一般总是外貌。外貌(包括长相如何、风度怎样等等)似乎决定着第一印象的好坏。
他人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深刻的。但是,我们认识人不能只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第一印象只是对一个人的认识的起点,而绝不是终点。因为它毕竟是建立在信息不足,尤其是反映内在本质的信息不足的基础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有虚假性;并且,它也常常受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个人的好恶倾向所左右。须知,生活中,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努力看得更深刻一点。
第一印象基本上是由直觉得出的。我们对直觉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直觉往往是最纯净、最不被掩饰的,但是它也往往是最简单、最肤浅的。因此,不要光凭直觉,除非受过专门的训练,已达到老练的侦探或者渊博的心理学家那样的水平。记住:全然听信“第一印象”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应当去验证它。如果后来所观察到的事实与第一印象不符,就应尊重事实,去除先人之见。
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不可能明智地思考问题。有些人并不逃避思考,可是在分析问题时,总喜,欢像猎犬追捕猎物似的,一个劲儿地捕捉那些足以能够说明其先人为主的观点和事实,而对其他情况不屑一顾。他们只对那些说明其行为正确性的事实感兴趣。
人们常根据听到或知道的关于他人的情况,甚至不等见面就对别人做出判断,他们甚至疑心或无视自己的判断力,以便符合原来的结论。先入之见使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洞察力,必须努力克服。克服先人为主的最好方法,是把感情和事实严格区分开来,努力对事实做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分析与判断。
2.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我国有句老话:“看人挑担不吃力。”仔细琢磨这句话,可以感到回味无穷,启发不少。有时候,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只要你在内心假设处在此人那样的位置和情况,你会怎样做,就会明白此人的行为了。你也许会发觉,你也不得不和此人曾经做过的一样,甚至还不如此人。“设身处地”,不仅有益于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了解别人的最简单的一个方法。A当小科员时,常常在背后议论科长无能,“一件小事也要考虑再三”,“优柔寡断”,宣称如果有朝一日能“掌权执政”将如何如何,大有一番扭转乾坤的气势。事有凑巧,不久A果然“上马施政”。结果大半年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A深有感触地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才知道办一件事是多么难啊!看来前任科长不是优柔寡断而实在是身不由己,何况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做了许多事,真是不简单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一个人。
3.不保持适当的距离。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出了一个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实常是这样,对于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面非常熟悉,闭上眼就能说上十几条特点;但另一方面,对其特点也容易漠然视之,有什么新变化、新发展,也常常不注意了。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应该长时间与其接触。但是,这又会造成习惯上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反而难以觉察,因为“脸挨着脸,就看不见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人恰如其分而正确的理解无须经过长期的、过分亲密的熟悉。在时间长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认识等参数之间,最有可能存在着曲线关系。更准确地使人们彼此相互理解,必须有某种最适合的时间和适度的密切程度,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有一方面不合适,就会限制有关的必要信息,与此同时,长时期的过于密切的相处,很可能歪曲相互理解的准确性,给对方凭空抹上许多色彩,或过高地估计了对方。要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个互相很要好的人,彼此在内心留下的都是对方美好的形象,而这对于认识一个人是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熟知并非真知”。
因此,在与一个人的结识时间不过长、关系不过密时头脑最冷静客观,这对于正确地认识此人是最适合的。
4.不敢进行大胆猜测。
要认识、判断一个人,不妨先根据此人留给我们的最初印象来进行分类,假设就是这么一种类型的人,然后,在实际生活中逐步有意识地观察,看看是否符合我们的假设。如果全部符合,此人就是我们原来假定的那种人;如果全部不符合,此人就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如果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此人就是具有这种类型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一般这种情况最多见。这样,至少有助于我们的认识。
大数学家高斯曾说过:“如果没有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当然,运用这种方法,首要条件是已具有了认识人的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注意不要落入定式心理的陷阱,用先人为主的框架限制人。分类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与实践是否相符。要灵活,而不要偏执死板。
记住,我们仅仅是假设。
5.不用比较的方法。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认识人也是这样。见的人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长三与李四的差别,李四与王五的不同了。
比较,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和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买鱼的人说,“现在鱼真贵。”之所以认为鱼贵,是和过去相比,过去几角钱一斤的鱼,现在几元钱一斤。又如,“今天天气真好”,这总是和过去有几天不好对比而言的。我们也时常这么说:“老张家的两个儿子长得挺相像,可老大老实,老二滑头。”“老李的两个女儿都长得水灵灵的,不过小女儿比大女儿更漂亮。”说某人聪明、漂亮、高尚,或者愚蠢、难看、卑劣,都是和别人对比而言的。
可以说,心理比较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没有比较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对比的方法正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离低各不同。”如果只有横向视野,没有纵向视野,或者只看近不看远,就会产生各种错觉、猜疑和误会。
比较是一个好方法。它对于认识人,分辨出人们之间的微小差异是有很大帮助的。
6.不克服偏见。
正确地认识一个人之所以极其困难和复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感情对我们理性的干扰和影,使我们常常迷失方向,走向歧路。
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好人时,其一切就都变成好的了;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坏人时,其一切就都又变成坏的了,、甚至以前做的好事也说成“别有企图”。感情,统治着人的内心,神秘而且无所不在,有时甚至可怕。
培根说:“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圣经》中说,一个人感情激动时,“虽有耳朵,却听不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认识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