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目痛

目痛有二。一谓目 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痛。盖目 白眼痛属阳。故昼则疼甚。点苦寒药则效。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是也。目珠黑眼痛属阴。故夜则疼甚。点苦寒药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

楼全善云。夏枯草散。治目珠痛。至夜则疼甚者神效。血热。本方加当归、芍药。虚人。四物汤换生地加羌活、香附。下咽则疼减。风热瞳痛甚。泻青丸、洗肝散选用。

白眼痛多有赤脉。若恶寒脉浮为在表。选奇汤。脉实有力。大府闭为在里。泻青丸加薄荷、甘草。亦有不肿不红。但沙涩昏痛者。 乃脾肺气分隐伏之湿热。秋天多有此患。故俗谓之稻芒赤。

泻青丸加黄 、甘草。

天行赤热证目赤痛。或睥肿头重。怕热羞明。涕泪交流。里巷老幼相传。治法前后不可镰洗。只用童子小便煎黄连温洗。日三五遍。更用宣胡二连、白矾、雄黄。共研细调。姜汁点大 。通其恶泪。其痛立止。先服洗心散一剂。次用洗肝散一二服。此证只气候瘴毒之染。全属外因。虽有赤丝乱脉。赤肿痛甚。终不伤损瞳神也。二七日不愈。必犯本虚之故防变他证。

暴露赤眼证 此证与天行赤热眼同。而天行能传染。此但患一人。而无传染。天行虽痛肿而无翳。此则痛而生翳。为不同耳。切不可镰洗。亦不可用补。先宜酒煎散发散。次与大黄当归散疏通血气。洗以黄连、当归、赤芍滚汤泡。乘热熏洗。冷即再温。日三五次。

暴风客热证 卒然而发。其证白仁壅起。包小乌睛。疼痛难开。此肺经受毒风不散。热攻眼中。致令白睛浮肿。虽有肿胀。治亦易退。非若肿胀如杯之比。宜服泻肺汤。肿湿甚者。稍加麻黄三四分。赤肿甚者。加黄连半钱。生地黄一钱。

火胀大头证 目赤痛而头目浮肿。夏月多有此患。有湿热风热。湿热多泪而睥烂。风热多胀痛而憎寒。普济消毒饮随证加减。若失治则血滞于内。虽得肿消。而目必变也。

羞明怕热证 热亮之处。则目痛涩。畏避不能开。火郁于上也。病在心肝脾三经。火燥血热。

偏在阳分。盖己之精光弱而不能敌彼之光者。生料六味丸换生地去山萸。加决明、羌活、芩、连。若风气攻注。眵泪羞明。密蒙花散。风痛日久。渐变作火而羞明畏热。头目胀痛。若以风药与之则火愈炽。此风火相煽。选奇汤倍加葱白。怕热皆有余证。羞明有不足证。患久不已。此风从火化也。还睛丸。若目不赤痛而羞明者。乃血不足。胆汁少也。神效黄 汤。今人皆称怕日羞明。俗传音近之误。

睑硬睛疼证 不论有障无障。但或头痛者尤急。乃风热痰火。及头风夹攻。血滞于睥内所致。

先用香油调姜粉擦之。稍软翻睥开导。若坚硬之甚。其胀日高。虽治不退不软。此头风欲成毒也。石膏散加羌活、全蝎。不应。用通肝散。若有障膜。绛雪膏、石燕丹选用。

赤热如邪证 眼不赤不疼。乍痛如神祟者。阴阳升降不和。气血偏胜相攻使然。或有血虚者。

下午痛。大黄当归散。或有气虚火旺者。上昼痛甚。助阳和血汤。

气眼痛 才怒气则目疼。肝火过旺也。石决明、草决明、楮实、香附、木贼、甘草、川芎、蝉蜕等为末。清茶调下。

珠痛如针证 病属心经实火。若蓦然一二处如针刺。目虽不赤。亦是心经流火。宜洗心散。

然此证多有体疲目劳。营气不上潮于目而如针刺之痛者。宜养其营。若降火则殆矣。

热结膀胱证 目病小便不通利而头疼寒热者方是。若小便清利者非也。宜先利其水。后治其目。五苓散加车前、滑石之类。血热。导赤散合益元散。

肝风目暗证肝肾虚热。生风疼痛。举发无时。眼睛坠疼。颇有赤涩泪出。眼前多花发。一物如见两般。白蒺藜散、还睛丸选用。

大小雷头风证 不论偏正。但头痛倏疾而来。疼至极而不可忍。身热头旋。恶心呕吐。目痛便秘。若失治。祸变不测。目必损坏。轻则HT 凸。重则结白如珠而变内障。清震汤。

左右偏头风证 久则左发损左目。右发损右目。有左损反攻右。右损反攻左而二目俱损者。

若外有赤痛泪热等病。则外证生。若内有昏眇眩晕等病。则内证生矣。痛从内起止于脑。则攻害迟。痛从脑起止于内。则攻害速。若痛从中发。及眉梁内上星中发者。两目俱害也。从头风例治之。

阳邪风证 额板眉棱骨痛也。发则多于六阳用事之时。元气弱者。则有内证之患。若兼火者。

则有证外之病。选奇汤、清空膏、还睛丸选用。

阴邪风证 脑后枕骨痛也。多发于六阴用事之时。发则虚晕耳鸣。久而不治。内障成矣。三因芎辛汤。

巅顶风证 顶骨内痛极如锤如钻也。夹痰湿者。每痛多眩晕。若痛连及目珠而胀急瘀赤者。

外证之恶候。若昏眇则内证成矣。外证用羌活胜风汤。内证冲和养胃汤。痰湿。礞石滚痰丸。

卒脑风证 太阳内如槌似钻而痛也。若痛及目珠。珠外有赤脂纵贯及瘀滞者。外证之恶候也。

若珠不赤痛。自觉视如云遮雾障渐渐昏眇者。内证成矣。治法如巅顶风证。急早治之。以免后虑。游风证 头风痛无常位。一饭之顷。游易数遍。若痛缓而珠赤。必变外障。痛甚而肿胀紧急者。必有瘀滞之患。久而失治。不赤痛而昏眇者。内证成矣。

邪风证 人素有头风。因而目病。内经所谓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是也。发则头痛目亦病。目病头亦痛。轻则一年数发。重则连绵不已。先用羌活胜风汤。次与还睛丸。目中常若风吹状者。此火气内伏。阳气不行于外也。大追风散。若无赤痛而止内胀昏眇者。内证成矣。

(0)

相关推荐

  • 清上蠲痛汤——治疗头痛的适应证 ...

    清上蠲痛汤--治疗头痛的适应证 清上蠲痛汤这首方子出自<寿世保元>,其作者是龚廷贤,这本书是一本全科医学书,涉及内,妇,儿,外科,急救,单方验方,因此,有人称,读好了<寿世保元> ...

  • ​抱轮红

    ​抱轮红 抱轮红,是指绕黑睛周围的白睛红赤,赤环如带的眼病. [病因病机] (1)肝胆火盛:盛怒伤肝,肝郁化火,肝胆火盛,上犯于肺,以致白睛红赤. (2)脾胃实热:过食辛辣炙灼,脾胃积热,上攻于目所致 ...

  • 《张氏医通》痛风门

    乌头汤(痹门) 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下) 导痰汤(二陈汤下) 四物汤(方祖) 潜行散(大补丸下)仓公当归汤(麻黄汤下) 千金大枣汤(麻黄汤下) 千金防己汤(防己黄 汤下) 附子理中汤(理中汤下) 千金 ...

  • 《张氏医通》诸痛

    素问云.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

  • 《张氏医通》面痛

    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之.气虚者补之.不可专以苦寒降火为事.许学士治鼻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能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 ...

  • 《张氏医通》腰痛

    (腰酸 腰软 腰胯痛) 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巨阳虚则头项腰背痛.(此二条言证之虚.)膀胱之脉.挟脊抵腰.故挟脊痛.腰似折.(此一条言邪之实.) 按内经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言肾经 ...

  • 《张氏医通》脊痛脊强(尻痛)

    脊者.督脉之经.与膀胱之经.皆取道于脊也.故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麋茸. 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有肾气攻背.而项筋痛连脊髀.不可转移者.此地气从背而上入也.椒附散.太阳经脊痛项强 ...

  • 《张氏医通》臂痛(手痛、手气)

    东垣云.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以两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葛为引经.后廉属太阳. 本.羌活.外廉属少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 ...

  • 《张氏医通》腿痛(大股痛)

    血虚者.足不任地.行则振掉.脉细弱.六味丸加巴戟.续断.杜仲.鹿茸.血寒者.经急.脉沉.喜汤火.严冬尤甚.舒筋三圣散.湿者两腿隐隐痛.或麻瞀作肿身沉重.肢节疼痛.恶风不欲去衣.脉浮涩.或浮细.除风湿羌 ...

  • 《张氏医通》膝痛(足跟痛、足心痛)

    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故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又曰.身半以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治膝胫之病.又须以去湿为主.大抵痛在筋者.多挟风热.则屈不伸而肿.二妙散加羌. ...

  • 《张氏医通》身体痛

    体痛为一身尽痛.伤寒霍乱.中暑阴毒.湿痹痛痹.皆有体痛.但看兼证.及问因诊脉而别之.治法分见各门.其流连难已者.于此求之.寒而身痛.痛处常冷.或如湿状.甘草附子汤.内伤劳倦.兼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