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雩文艺】作者:陈守印《陈守印话联(一)——对联的由来》总第984期③2021年第190期③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用简练和优美的词句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能够集中概括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的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联,由来已久。溯起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字,或是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避邪驱鬼,祈福纳祥。以后,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足可以证明是春联的最早雏形了!
对于最早的春联究竟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大约有八、九种说法,传统的说法也是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的看法。 最早的春联应该是五代的后蜀皇帝孟昶所作,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被灭之前的最后一个年除夕之夜,公元964年,孟昶命学士辛寅逊等人撰句以便往桃符上书写,张灯结彩,辞旧迎新,但他又嫌学士们呈上来的联写得不好,于是自己动手写下了“新年納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挂在自己的寝宫门上。
有趣的是,谁知孟昶那幅联语中的“余慶”和“长春”两个词语及其句子中的奇妙组合,后来竞成了谶语。
原来,孟昶作此联的第二年,即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灭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派他的亲信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2月16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吕余庆前往成都任职这不是“新年纳余庆”吗?宋太祖下令改春节为“长春节”,这也正好就是“嘉节号长春”了。
春联虽说被孟昶创造了出来,但是当时还没有流行起来。直到明朝初年,朱元璋颁布御旨,要求金陵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他还微服巡视,挨家挨户查看其门上的春联,从此春节贴春联,才在民间流行起来,成为过年的习俗。因此,“新年納余庆,嘉节号长春”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春联了。
以后又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之夜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时早在几百年前的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的“闲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及其三妹刘令娴所作的“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的门联与其妹的和联。当时已有了“四声”、“八病”之说,提倡对偶和声律了,形成了当时的“永明体”新诗,促进了对联的形成。刘孝绰和他三妹刘令娴对平仄、声律都有研究,上述题联既骈丽又对仗且题之于门,说明我国最早的对联由他们所作也是有道理的。
及至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庭、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是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就称之为楹联。而且,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的一大贡献。
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 ,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直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了更广泛的需求,人们不仅用对联装饰和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在茶余饭后乐意欣赏独具中国特色的对联艺术,从中得到一种古朴典雅的艺术享受。
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颇富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可以断言,只要汉语汉字存在一天,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亡,有变化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前进、时代变迁,对联的内容即随着更新而已。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婚联,祝寿悬寿联,迁居贴迁居联,已经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良好习俗,成为一个人们日常生活不可不有的生活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精神文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一个爱书法,学书法的“书法热”正在形成,与书法交相辉映的对联,自然也热了起来。社会上各种有关联的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各种有关楹联的协会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元旦、春节一到,全国各地征联、赛联活动蓬勃开展,各种各样的联书和联刊畅销于市,充分展示了对联旺盛的生命力。
古时的对联,要求比较严格,除了对偶、平仄,还要讲诗情画意,简直比写律诗还难。所以,对联只为一些封建文人所拥有,底层的劳动人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近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对联有了很大的普及,对联变得通俗易懂,活泼生动。新春联在格律平仄上放宽了些,这样也没有因此而影响人们对春联的喜爱,由于内容新,意境好,即使格律平仄差点,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对联也必将愈来愈完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