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服药如何治愈?

​       案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身体消瘦,大便秘结,服药效不佳,如何治愈?
       患者:女,67岁。                                                                                                                自述:曾在当地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异型增生”;                              遂服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及“增生平”“胃复春”等,治疗效不佳,后来院就诊。
       刻诊:身体消瘦,短气懒言,每日仅进食100 g左右,                                                                    胃脘隐痛,口干,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而嫩,苔白厚腻,脉细而有力。
      中医诊断:胃脘痛,                                                                                                             证属:脾气亏虚,浊毒内结。
      治法:缓中补虚、化浊解毒,散结。
      方药1:茯苓15 g,陈皮9 g,鸡内金12 g,红景天12 g,徐长卿12 g,蒲公英10 g,砂仁6 g,茵陈12 g,香附10 g。
      制用: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服7剂后,患者精神稍有好转,纳食增加,口干减轻;                                                                           但仍短气懒言,胃脘隐痛,大便秘结,舌脉同前。
      方药2:守方加太子参20 g、麦冬20 g。
      三诊:继服7剂后,患者诸症好转,纳食增加,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舌脉同前。               方药3:守方加白花蛇舌草15 g、瓜蒌12 g。
      四诊:继服7剂后,患者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精神状态良好,气力增加,大便每日1次、质偏干,舌脉同前。
      方药4:守方随症加减续服7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评述:慢性胃炎中后期常出现邪气盛而正气虚,多见脾气不足与浊毒内结,表现为“久病正虚”“虚多夹瘀”。对此临床用药应考虑:一是胃虚不能受药;二是毒邪不去,胃体未复。
因此,不能因病机错综复杂,大虚与大实交结并存,就用大方重剂杂投。
                此时虽毒邪仍胜,但正气大虚,故不可过用攻伐,所谓“治内伤如相”。此时应标本兼顾,治宜缓缓图之,切不可见邪实而过用攻伐,应小制其剂,药少量轻,“缓中补虚”。
                本案首诊方仅有9味药,且剂量偏小,意在徐缓图之,药虽简单却更易切中要害。
       方解:方中红景天、茯苓、砂仁----化湿健脾,培土生金。既可清热健脾,防温燥伤及胃阴,又可活血化瘀,使补益之中加祛邪之力,一药多用,健脾不碍中。
                 鸡内金----健胃消食,                                                                                                          陈皮------理气健脾。
                 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有祛风化湿、止痛之功,祛风止痛作用较好,广泛用于风湿、寒凝、气滞、血瘀所致各种痛症。
                 当患者症状逐步改善时,可依据病机与患者体质随症增加补益药和解毒药的剂量。
                 如患者体质恢复,可加白花蛇舌草、太子参,以增强清热解毒与益气健脾之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