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想(2020.6.17)

来自网络!

今天,有幸又连听了7节课。

不得不佩服林老师选择课题的大气:昨日携着刘亮程的那股寒风,任由吹彻;吹到贾平凹的"静虚村",悟得是人和自然的高境界。今日却是因为贾平凹的一场小病,是病人,亦是"人病",看懂了人性;然后走出沉重的心情,在玉环人骄傲的女儿苏沧桑的那碗海鲜面里等一碗鄉愁。

又不得不佩服后浪们上课的大气。个个青春靓丽,挥洒自如,24小时的准备45分钟精彩的呈现。

忙碌的两点一线生活中,偶尔从作业堆中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外出听听好课,实是一份幸运!就这样,想点散文的话题吧!

八下部编教材第一单元多元体裁按排,两篇散文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到吴伯萧的巜灯笼》,然后第五单元全部游记散文。散文如何教呢?

我想:散文教学应强调散文写作主体“我”的重要性,不应只流于表面,只关注浮于冰山之上的文字,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散文时,多向散文的背后去看看作者“我”,与“我”真实对话。

黄厚江老师说:“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代表作者内心的个我;和小说相比,写人的现代散文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

有人说:会读一本书时间很短,而读懂一本书需要时间很长,或许需要是一生。的确如此,人生是在不断的阅读中慢慢成长、慢慢发现。正如贾平凹的那篇《人病》。读罢掩卷,不得不唏嘘,那是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厚重背后的沉重。很多经典的文字需要岁月沉淀,生活体验才能读懂。如听懂一首歌,读懂一篇文章,待懂得恍然发现已是不惑人。那份心情如很淡的云,很清的风,任星辰,浮浮沉沉。

好吧,搁笔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