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小记】小人物的辛酸
再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找了个有书快看,听有书君说说。儿时的我们无忧无虑,没有那么唯利是图,总是心存着最简单的善良。学生时读这篇小说,有点不知所谓;后来当老师教这篇小说,那时很简单的认定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今,行走不惑,再读却是满腹辛酸,欲说无语。这故事放在我们当下,何不是最现实的讽刺。
作者以一个天真单纯、入世未深的十几岁的男孩儿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主人公若瑟夫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家人日子过得也很拮据。但是日子過得還是挺有儀式感的。每逢星期日,他们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看看从远方驶回来的大船。其实那时他们心里有一个期盼,那就是父亲总要说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于勒,那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那是作者笔下那个“冒险失败沦落为乞丐的人。曾经他分文不值是全家的恐怖,后来他的那封信,他对菲利普的承诺,他成了这个低层家庭唯一的希望。于是成了一个那么的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后来船上的遇见,再见却是那个又老又脏又贫穷的买牡蛎的人。然后称呼又变了,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唉,多么现实!让我想到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前后老丈人胡屠户嘴里的那个不一样的女婿。人呐,在金钱和权势面前让你变就变,没有商量的。
其实,于勒的本质是善良的,他被逐出家门、漂洋过海发了财后,开始自责反省了。他两次写信给菲利普说:“希望能够补偿从前他造成的损失。”“一到发了财,我一定回哈佛尔,现在希望为期不远,我们将来一定能够一起快活地过日子……”然而,于勒的美好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要想靠个人奋斗挤身于有钱人阶层是行不通的,发财梦最终要破灭。
他经营的买卖失败了,沦落为流浪街头的乞丐。一位船长把他带回祖国,他因为想着欠了哥哥菲利普的钱,又怕继续拖累他们,不肯回到哥嫂身边,便在海上漂泊。家尽在咫尺却不能回家,苦难的岁月,苦难的人啊!这何尝不是小人物的辛酸呢!
菲利普夫妇日思夜想的亲兄弟于勒就在眼前,但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于是菲利普夫妇在得到身份证实之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开那个曾经热切盼望他回家的亲弟弟。弟弟尽在咫尺却不与相认,也有现实的无奈。现在想来,不能简单就给菲利普夫妇贴上冷酷自私的标签。因为他们也是讨生活的人。菲利普一家五口人,大女儿28岁,小女人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好不容易有个公务员看中小女儿,仅仅因为于勒的那封“福音书”的信。作为父母,在女儿和兄弟之间作选择,自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保护女儿所谓的“幸福”。
其实,菲利普夫妇既是这种金钱关系理念的践行者,也是受害者。作者用最细腻的笔触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那是梦想生活的破碎,作者在批判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现实的无奈。这一家人在现实中生活也艰难,这何尝不是小人物的辛酸呢!
此时,我想到了鲁迅的《故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三个故乡,聚焦成一个“变”字。那个闰土小英雄变成木偶人,还是那个杨二嫂豆腐西施变成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些小人物,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在心痛、批判之后还是引领我们去寻找希望。同样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也在这样一个冷漠的世界安放了希望。
文中,若瑟夫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自作主张,多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作者用一个未被金钱玷污的孩子对穷叔叔的同情,反衬父母的冷酷、自私,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这是这个故事里的那么一点温情。
再读,这篇小说更多是深深的触动。最后,想起一部电影《我是路人甲》道尽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如果把生活比作一篇小说,我们大多数人注定是路人甲。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