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特容易念错的5个名字,尤其最后一个,一次读顺的是三国通
在《三国演义》没有出来之前,我们的都督还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形象,到了后来这些都成了诸葛亮的注脚了,而且大度优容的周瑜其实是死于箭伤复发,根本就没有什么“三气”之事,可见后世人误会之深。

而且罗贯中用力过猛,本来是“尊刘贬曹”的主基调,硬生生地将刘备刻画成了一个只知道哭哭啼啼的人,鞭打督邮成了张飞,火烧博望坡成了诸葛亮的功劳,这里昭烈皇帝表示自己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难说啊。
不过随着这部小说的推广,许多底层人民难以接受到的正史内容也由于这种演义形式而被人所接受,在加上这部小说是用古白话写作的,并没有文言文那么晦涩,粗通文字的人都能够看懂,对于普及三国历史还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不过毕竟是对于正史的改编,也就难免会涉及到一些人名、地名,这些东西是不能被改动的,这样一来有些生字如果不查字典的话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基本上会念错,这里列举五个三国名人,尤其是最后一个,能够一次读顺的是三国通,首先是蜀国后主刘禅。
刘禅的禅字念“shan”而不是“chan”,可能有的人就会来争论了,这个字是多音字,两种读音都是可以的,我们暂且将这个理由放下,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音背后的意义,“chan”这个读音一般是和佛教有关,比如禅院、禅宗、禅杖等等。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东汉末年,这个时候的佛教并不是什么大的宗教,我们从三国之中也没有看到刘备是佛教徒的痕迹,那么这还不能作为一定读“shan”的证据,我们知道刘备少时就有大志,他曾经说出“吾当乘此羽葆盖车”这样的话,可见其志向不小,他收养了一个义子,赐名为刘封,结合刘备的志向来看的话,此字读“shan”是没有疑问的了,我们可以知道刘备志在封禅,封禅是我国古代皇帝宣扬自己功绩的最高方式。
第二人是“费祎”,这个名字在《出师表》中被提到过,我想初次见到这个字的人都会误读为“伟”(wei),毕竟这两字长得有点像,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本意的话也就只能依从自己原有的经验来解读了,这个字在我们的现在生活当中确实出现的比较的少了,“祎”(yi)的意思是美好,也指美玉,多用于人名。“伟”则与之相去甚远,其实如果记不住的话可以想一个明星,那就能够记起来了,她就是“鞠婧祎”。

第三个“荀彧”,“荀”字相信大多数人应该不会陌生,战国大思想家荀子就是这个字,但是后面这个字就有些陌生了,而且这不像有些字是组合字,我们可以通过认识某一部分来认识这个字,单看字形的话“彧”和“或”也就差了两撇,干脆就读或吧,于是“荀彧(xun yu)”就变成了“苟或(gou huo)”,这真是令人捧腹的改变,我想荀彧本人知道了也会哈哈大笑。“彧”读yu,第四声,基本意思是有文采的,高雅的等等。
第四个就是董卓手下的大将李傕,李傕的“傕”相比很多人也不认识,由于和确定的确的古字有些相似,不少人会将其读成“li que”,其实正确读音是“jue”第二声,他读这个音的时候就是用作人名的。而当其读que的时候通“阙”,是作为姓来使用的。《玉篇·人部》记载:“傕,姓也。”

第五个就是“羊祜”,初看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将其读作“羊古”,毕竟右边这个字不认识,那就根据其古字来直接辨认,这也是一种方法,不过不准确。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念“hu”,第四声。其意义是“福”,在《诗·小雅》中有“受天之祜”的说法。
古人起名都非常的讲究,一种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有诸多不同的称呼,比如玉,就有“琼、琮、珂、璎、瑶、珏”等等不同的说法,而很多的说法在现在其实都不怎么常用了,所以作为一种兴趣来了解古代著作之中的生字也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