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可下九条
可下九章
可下一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人之常也,是以三部脉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郁于尺中,不能上达,故尺与关平,甲木郁于关上,不能下达,故关与寸平。乙木陷则少腹胀满,甲木逆则心下痞硬,关尺弦浮,肝胆俱病。若按之少腹满者,是乙木之陷,土湿木郁,不可下也,若按之心下硬者,是甲木之逆,土燥火炎,当急下之。盖脾经壅迫,胃腑郁遏,水谷莫容,故见下利。宜大承气汤,泻其腑中之郁遏也。
1 本条是胃腑宿食,内停成实也,内停郁阻,则下利不止,上而坚痞,故宜急下之。胃腑壅满停实,实则宜下,以解土急,甲乙二木,不能升降,合而贼土,上痞下利,土木俱急,故必急下,大承气汤。
2 三部脉平者,关与寸平,尺与关平之义。关当在中,甲木刑胃,胃气不降,则关与寸平,尺当见沉,乙木不升,陷于寒水,则见尺浮,则尺与关平。
可下二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心下硬者,虽关与寸平,上章。然胆木不降,必见弦象。脉双弦而迟者,是胆经郁塞,降令不遂,必心下痞硬,若脉大而紧者,是阳明胃中有未消之谷,外为胆经郁遏,里不能容而表不能达,故浮大而紧涩也。此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泻其宿食也。
1 关弦则与寸平,胆木不降,必见弦象,胆经痞塞,心下必硬。上章脉平之义。
2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此是阳腑之中有停宿阴滞也。可以大承气汤,下其宿食。
论;上条,就是宿食阻格,而三部脉平。宿食停胃,脾壅肝陷而下利,胃逆胆痞,则心下硬。
可下三
问曰:人病有宿食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胃,阻格表阳,故寸口浮大,阻碍里气,故按之梗涩。尺中亦微而涩者,尺中主里也,涩即紧之文。此申明上章之义。
1 胃气不降,则脉浮大,宿物阻格,非滑即涩。宿物当下,大承气汤。
涩者,紧之变文,上章脉大而紧之义。大为胃气之逆,紧为腑中阴滞,涩为经气梗涩。宿食停胃而胃气不降,则生邪热。大承气汤,热与宿食俱泻也。
可下四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上论宿食之脉,此论宿食之证,宜合观之。
1 宿物阻格,上气不降,下气不升,则利不欲食。
可下五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内有宿物,沉取而脉反涩,必浮取而脉反滑。缘宿物郁碍,阳气外浮,不交于阴,而无阴气之翕聚,故令脉滑。滑即上章浮大之义。
1 宿食在中,郁格阳气,不得内济,无复阴气之翕聚,是以脉滑。滑即上章浮大。
下利之脉,当沉紧弦迟,而反滑者,知宿物阻格,当有所去,下之乃愈,下宿物则利止。
论;本条同《金匮》下利二十二
脉正浮动,忽然见沉,其名曰滑。尺本沉紧,不专于沉,忽兼有浮升之状,此为滑象。滑者,紧之浮名,(此两条观脉法三十八九)。伤饮之滑,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也为滑象。滑有不同,当注意,有阳郁浮滑,阳升之沉滑等。其余的细观“脉法”与《四圣》脉法则知。宿食阻格之滑者,脉浮而大,按之反涩。
可下六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迟即涩之变文,宿食不能阻其表气,而郁其里气,故外滑而内迟。里气郁阻,肝脾不升,故利未欲止。
1 此迟者,不是阴盛脏寒,宿食阻格,经气梗涩之变文。
胃为阳腑,而忌盛满,亢满为害,壅满成实,脾陷不升,肝气下贼而败中,故当下急下。
可下七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沉沉者,少阳之经郁逼阳胆之腑也,故宜大柴胡汤,外散甲木之邪,内泄戊土之郁。表里双解,故曰下解。缘少阳经气不疏舒,逼侵胃腑,胃热而郁不得外达,故脉气沉沉而郁荡也。
1 脉沉沉者,是阳明脉大,因少阳之弦,故不言阳明之大,不言少阳之弦,就是沉缓之变文。胆胃互贼,阳明不败,故脉见阳明之沉沉。内实者,阳明之实也,从少阳之经而来。大柴胡汤,外解胆经之表,内泄阳明之实,经腑双解。
可下八
病人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腑邪壅遏,不得下泄,故腹中满痛。
1 胃腑壅满,是为亢实,实则宜泻,大承气汤。
2 549页《金匮》腹满九,腹中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实满已至壅塞阻滞而疼痛,是可下也。
按;此还有十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还要注意区别太阴九,桂枝加大黄汤,此无表证也。
可下九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一。
下利愈后,至其从前病起之期而又发,以病根不尽故也。当下之,以绝其根。
论;本条同《金匮》下利二十三。本条余也不知,为何病根不尽。实虚之证用大承气汤,仍是下阳明之满,以和阴阳之意。是不是又停食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