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帝出京打猎,...

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帝出京打猎,路过东陵时,顺便到自己的陵墓去看看。

这顺便一看,改变了整个清代皇陵的格局。

当他从地宫中走出来后,发现靴底潮湿,不由大怒。随即,他召来负责筹建陵寝的官员,命他将渗水之事“切实根究”。

皇帝发了龙威,臣子自不敢怠慢。经过一年的追查,最终查出原因:

一,地宫点穴位置失当,导致石母滴水,施工时尽管已采取措施,“用工拦挡,令水旁流”,但古代防水工程毕竟落后,无法阻止墙上渗水。

二,原计划两旁安设龙须沟出水,但是,因工部尚书英和私自做主,告诉施工方不用安置,所以导致水无处排放,地宫积水。

三,是英和在建陵时保奏内阁侍读学士牛坤现场监工,而牛坤声称自己不管工程,两人互相推诿,致使地宫工程质量受到影响,造成浸水。

结果,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英和被重责,本来道光帝要处死他,幸有太后说情,改发配黑龙江充当苦差,子孙也一并革职。

牛坤也未能幸免,他被罢官抄家,还充军伊犁。

处罚完了,道光也心灰意冷,再也不想死后埋在东陵了,便安排人去西陵察勘。

那么,爷儿几个一葬在一处不好,清朝的皇帝干嘛非得分开安葬呢?

还是雍正先坏的规矩。

雍正陵墓本来也是选在清东陵,位于九凤朝阳山,但雍正认为该陵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要求另选他地。

后来选陵者奏称,河北易县有块风水宝地,适合做皇家陵园,于是雍正大悦,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于是就有了清西陵。

到了他儿子乾隆时候,选陵址可就犯了难了:是跟着爷爷,还是跟着爹呢?

经过慎重考虑,乾隆最终把陵墓修建在清东陵,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康熙不仅是乾隆的祖父,而且是他一生最仰慕的人,从乾隆效仿康熙多次下江南事件中就能看出。

二是,乾隆如果葬在清西陵,其子孙肯定追跟他一样,那样的话,清东陵就太过冷清,他觉得愧对祖宗。

于是从乾隆起,制订了“昭穆相建”制度,即:若父亲在左边,儿子就必须在右边,从而孙子也在左边...一直按照“昭穆”的顺序排列。

在这种制度下,清东陵为“昭”,清西陵为“穆”,子孙一定遵守“昭穆相建”的做法,谁也不许违背。乾隆的儿子嘉庆很听话,继位后立马给自己在清西陵找块地方,死后就埋在那里。

按照乾隆定的“昭穆制度”,道光的墓地就得随祖父乾隆,葬于东陵。

但就这次的地宫渗水事件,不仅惩罚了许多大臣,也改变了整个清帝陵的规划。

最后道光帝另在易州西陵龙泉峪选定,他也成了清朝唯一一位违背了祖制的皇帝。

也许是心存愧疚,再建的道光陵墓并没有采用新材料,而是从原陵墓中拆卸下来,重新使用。

但尽管如此,期间的拆除、运输等费用巨大,数目仍然惊人——吝啬一生的道光帝,到死却奢侈了一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