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云 | 唐昌大椿巷
青砖城墙,四五米高,有的地方呈现出硝盐的白色,使城墙变成了青白相间,花花白白的样子。城墙上的垛口,有半米多高,中间一个小孔,两边是缺口。城墙上插着一些旌旗,淡黄色的旗子在微风中飘荡。城墙前面,是几棵杂树,树上爬满了一些藤蔓,上面几枝树丫伸向天空。城墙下面,是一些荒草,低矮的树丛。杂草前面有一条小沟,两米宽,两三米深,也就扮演着护城河的角色了。前面是一片开阔地,有草坪,还有几棵树桩,那是修剪了枝丫的梧桐树干。远处是树林和房舍。这就再现了古代城墙和城墙前面的开阔地的场景。
城墙头有一棵大的榕树,枝繁叶茂的,树下边儿有一个说明。“崇宁县城墙始建于元朝,明太祖朱元章之孙朱悦尊受封至崇宁县做崇宁王,城墙因此加冠戴帽,城墙边的马道为古时崇宁县城的战略防御通道及通商马道。清乾隆年间,将土墙改为砖墙,1958年撤毁,2013年起,对老墙进行了部分恢复。”
城墙头有五六米长,七八米高。你站在城墙下,仰头上望,旌旗飘飘,城头的垛口,威武雄壮,黑黑的青砖,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城墙口小巷右边,楼房下面,是一家卖肥肠粉的,四五张桌子上坐满了人,正在大快朵颐。老板娘正忙活着,在灶台上烫肥肠粉,墙上还写着有酥肉、豆花儿,锅里正有白白的豆花儿在汤水里荡漾——这应该就是当地的特色小吃了。
走进小巷,左边是城墙,右边是民国时候川西地区的特色建筑。高大的门楼,是青砖砌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青砖上,还有白石灰的印记,整个门楼中间高,两边低,像大圈椅的靠背。门脸下面,一个红漆的双扇木门,中间还有两个门环。巷口上,有一家叫“施鸭子”的,门两边是一副对联:“艺传三代留香久,名震西川余味长”,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这些青砖上都有斑驳的痕迹,外面是一些白石灰。瓦房都不高,一层的,外边儿,房檐口上还有一些布帘子的店招,在风中摆动。有一两个人在瓦房和店招下面慢慢地走着,仿佛是从历史的镜头中走出来……
城墙是2013年重新修建的,所以上城墙的楼梯石板也还没有斑驳的痕迹,还显得比较新吧。城墙上就是一个石板的通道,站在城墙上也可以看到右边一大片的瓦房,低矮的房顶,青灰色的一大片,高低错落,也算是保持了古镇的一点特色了。
城墙也就一两百米长,前面是一个单位的院落,围墙也修得比较高,装饰成与城墙一样的风格,还镶嵌了几幅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画。右边的房子尽头,一条小巷,向右一拐,青砖铺地,左边是青砖墙,右边是瓦房的房门前的高墙。青砖上有些还刷了一些白石灰,显得很斑驳。巷子里有一些石头门框,门是木门,不大,门都打开的,里面是一个小天井,四周是低矮的瓦房,看来里边儿都还住着人。巷子里的墙上,是一些老相片儿,墙边还有一个黄包车,当然是雕塑的。一些大门口,有一口长方形的大水缸,一米多长,半米多高,里面装了大半缸水,周围还雕刻了许多人物、建筑的造型。这是当年防火用的,既装饰,又实用。
右边有个大门楼,女儿墙高耸着,有五六米高,两边低一点,大门口比巷子的墙面向里凹进去两三米,两扇大红木门,前面有两座石狮子。墙面上有一个木牌子,介绍说这是“赵公馆”,主人是民国时期唐昌镇的一个“保长”,公馆规模1500平方米左右,属于中西合璧,是中国传统风格的门窗。门关着,也没法进去看。对面墙上,一个照壁,画着龙在吐着水,还有一些吉祥的图案。左边一棵红梅树,正开满了红色的梅花,衬着青砖古墙,仿佛一幅古代花鸟画。
小巷在前面拐了一个弯,左右两边各有一道小门,青瓦砖墙木门,门上挂着两个红灯笼,已经被风和岁月吹得败了色,夹在两间瓦房之间,显得小而矮,和刚才的高门大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应该是当年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了。
房屋的立壁,是典型的川西民居,下面两米高的样子是砌的青砖,平面和立面交叉相间,平面砖有三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立面砖只有几厘米宽,二十厘米高,估计这墙应该有三四十厘米厚了,砖与砖之间填上泥土夯实,墙便更加牢固。墙面上也是刷了一些白石灰,显出了斑驳的样子。上面半截是穿斗房架,就是木头,中间一根粗的主木支撑,两边还有两根辅助支撑,然后一片一片的木头相互穿过,起拉扯固定作用,上面是人字形青瓦房顶。木片之间的方形格子,中间是用竹篾片编好,钉上,再在上面用和着稻草的泥土糊上,干了后再刷上一层白石灰,又轻又保暖,外观还好看。这就是典型的川西民居特色建筑。
小巷从这里曲折转过去,左边一直是两三米高的围墙,青砖上也装饰了一些图案,这样的围墙,还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在墙的转角处,有两个人坐着下象棋的塑像,栩栩如生。靠墙边还有一棵高大的楠木树,枝繁叶茂的,不知道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大椿巷12号大门敞开,里面是一个小坝子,前面是一些瓦房,一些后来扩建搭出来的小厨房。右边一颗大的柑子树,也长得很茂盛,树冠遮挡了半个院子。
有住在这里的居民提了一袋垃圾出来,到前面小巷转弯处,扔进垃圾桶,然后又回去。有两三个人从小巷那头走过来,一边摆着龙门阵,声音便在小巷两边的墙壁之间回荡。
大椿巷10号,木头大门开了半边,门上是去年贴的对联儿,已经泛白了:“猪多粮多农家富,子孝孙贤亲寿高”,横批“五谷丰登”。木头门楼显得很是破旧,门槛中间已经烂得低了下去。伸头进去一看,里面有一个十多平方的天井,三家门面,也许是几户人家吧。
前面是大椿巷3号,木牌上介绍是“杨靖中故居”,是同盟会川西地区领导人,“1917年任川西讨袁军总司令,参与策划了辛亥革命及保路运动,为推翻封建帝制作出了重要贡献”。门楼很宽,两扇大门中间还有小门,门口有两个小的石狮子,趴在一个圆圆的大石头上,大石头的中间雕刻了麒麟,造型很有特色。两边凹进去的墙壁上,还有两扇小门,也许当年一般的人只能从旁边进去。从青砖瓦房上方看过去,是一些高大的树木,光秃秃的,一群鸽子正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飞过,衬着远处的楼房,形成一幅动静相成的奇特画面。
而大椿巷2号“周公馆”门口的两个石头神兽,做成下山虎一样,屁股高高地撅起,脑袋在前面抬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喻意。
前面就是巷口了,在两栋楼房之间,修了一个仿古的牌坊,上面是篆字“大椿巷”。右边楼房山墙上,用红木地板条写着《大椿巷简介》:“大椿巷因历史上有一棵参天古树大椿树而得名。明时大椿巷曾为进士姚激宅院,后毁于1644年甲申之变。至清中叶,相继修建公馆,为崇宁名匠人杨前生叔侄设计修建。民国期间,崇宁县城共有45座公馆,其建筑风格均为清末民初的川西民居或中西合璧风格,大椿巷公馆为其典型代表……大椿树于民国五年六月十五日黎明被大风吹折,崇宁著名文人易象乾留下一首《大椿树歌》,以此纪念见证岁月变迁的大椿树。2013年,唐昌镇人民政府筹资完成基础设施及街巷古建筑修复,还原大椿巷历史面貌。”
在两栋楼房之间,花台边摆着一个小摊子,长凳子上放了一个木板,上面是各色的布料,有红布、白布、黑色和浅蓝格子相间的布。这些布可以扯回去自己打成床单,或者其它用途,甚至可以做成衣服、褂子。一个老婆婆在问价格,守摊子的老头儿大声地给她介绍着价格和用法,说:“看你的床好大嘛,是多大的,这个布一幅是一米五,你最多扯两幅就够了!”
跨过牌坊,出去就是热闹的西街,各种商铺琳琅满目,街道上车来车往,车子的声音,商店里的喇叭声,还有四周的喧闹声,真有甚嚣尘上的感觉。然而回头一看,几步之遥,恍若隔世,正如大椿巷里那家瓦房下面立柱上写的五个字:“遇见旧时光”。
这真是:
崇宁唐昌古城墙,
民国建筑泛青光。
徜徉其间似穿越,
仿佛人生梦一场!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