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货仓》:中世纪传入欧洲的航海指南针源自宋之刺桐

本文3724字  图片13幅   阅读7min

传遍整个欧亚大陆、具有深远影响的其他中国发明是船尾舵、马蹬和胸带挽具等。船尾舵大约于1180年与指南针同时传入欧洲。

1125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显然是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学会使用这种仪器。并将其传入欧洲的。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

——美·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北宋刺桐舟师就已运用指南针导航

宋代刺桐航海舟师使用的重要导航工具“水浮指南磁针”,俗称“水罗盘”,泉人古称“水庚”,而旱罗盘则称为“罗庚”。远洋船上使用的“指南针”叫“指南鱼”,亦称“水浮指南磁针”。这种指南工具需要浮于水面上,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鱼头会指向南方,船的航向便被船员所掌握了。有文献记载表明,北宋时期,刺桐海舶就已经运用“水浮指南磁针”导航。

泉州古代海舶使用的指南针
泉州市博物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藏
(图源:《天下之货仓》)

早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之前,“水浮指南磁针”就已运用于刺桐海舶。成书于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朱彧的《萍州可谈》就有中国海舶依靠指南针航行的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①朱彧《萍州可谈》所记大多是随父亲朱服(1048~?)仕宦所至之见闻。元祐二年(1087年)九月,朱彧父亲朱服(39岁)改知泉州,携家眷在泉州住了两年,时朱彧已有20来岁。②指南针应是朱彧在刺桐所见所闻。朱彧到泉州那年(1087年),恰好是宋廷批准福建市舶司在泉州设立。

宋代水浮法指南针 据《梦溪笔谈》等古籍复制

(图源:《天下之货仓》)

成书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的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亦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往,若晦冥,则以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③所谓“指南浮针”即是以上所说的“水浮指南磁针”,即泉人古称的“水庚”。

到了南宋,人们将“水浮指南磁针”与方位标志相结合,形成精度更高的罗盘(或经盘)。 其时,刺桐海舶已经配备专门使用指南针导航的“火长”(舟师):“淳熙五年(1178年),使行钱吴大作网(纲)首,凡火长之属一图帐者三十八人,同舟泛洋,一去十载。”④此“火长”便是用指南针指挥海船航向的舟师:“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⑤

泉州古代海舶水罗盘
泉州市博物馆“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藏
(图源:《天下之货仓》)

    “传遍整个欧亚大陆、具有深远影响的其他中国发明是船尾舵、马蹬和胸带挽具等。船尾舵大约于1180年与指南针同时传入欧洲。” ⑥值得一提的是,至迟在淳熙五年(1178年)之前,泉州海船已装备“水浮指南磁针”,配置火长专司航向测报⑦,开始测绘并使用早期海图。

刺桐指南针使用天然磁石

刺桐海舶的“水浮指南磁针”是用“天然磁石”所制。“天然磁石”是地球内部磁场所产生的磁铁矿物,春秋时期称“慈石”,后又称“磁石”。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官至宰相的泉州府同安人苏颂在《本草图经》就记载:“磁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或一、二斤刀器,回转不落者尤真”。

1271年来到泉州的意大利犹太商人雅各在《光明之城》记载刺桐海舶“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可见刺桐海舶的“水罗盘”的“指南浮针”是用“天然磁石”所制。

泉州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人们在寻找铁矿的时候发现了能够吸铁的天然磁石,即是《管子·地数篇》记载的“慈石”,是炼铁的重要矿石之一。这种具有一定永磁性的强磁体,主要是磁铁矿(Fe3O4)等天然矿石,是一种氧化铁矿物,也是铁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其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就是磁性,故称”天然磁石“。自西汉以降,历代都有应用磁石治病的记载。

泉州自古以来铁矿丰富,唐初已有冶铁和锻打铁器的技术。《新唐书·地理志》载:“泉州南安产铁,制品由泉州港出口。”《德化县志》则载,“唐僖宗(874—888年)时,蒋恋父子已从南山赤岭取矿炼铁”。到了宋代,泉州矿冶业有很大发展。有宋一代,大型铁场在安溪的青阳、德化的赤水和永春的倚洋(今湖洋)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中国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新增了遗产点“安溪青阳下草铺冶铁遗址”就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亦是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遗址。

泉州申遗新增遗产点: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图源:李佳胜/摄)

据明·万历《泉州府志》载,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泉州设置矿冶场务201处,开征铁课。泉州产铁之场,北宋盛时达15场。江浙自不产铁,可又有铁器之需,因此福建的铁两浙路贩卖。南宋名臣、泉州人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称:“两浙运司奏,当路州军自来不产铁,并是泉、福等州转海兴贩。”

由上可见,自唐以来,泉州产铁不仅可供出口,而且还供应江浙一带等不产铁地区。泉州铁矿资源如此丰富,冶铁技术高度发达,发现磁铁矿并将“天然磁石”并将运用到航海“水罗盘”上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尽管尚无文献记载航海“水罗盘”是古代泉州道教或泉州古代航海者所发明。但值得重视的是,泉州拥有发明航海指南针最充分的矿产资源和最急切的远程航海需求,因此最早应用“天然磁石”于“水浮指南磁针”者与宋时泉人不无关系。

水罗盘示意图
(图源:《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

泉州是宋代中国的“阿拉伯走廊”

美国学者斯塔夫理阿诺斯在著名的《全球通史》中指出:“1125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显然是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学会使用这种仪器。并将其传入欧洲的。”那么问题是,指南针这一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重大发明是阿拉伯人从中国的哪一个港口城市传出去的?由此引发人们一个猜想是,这个当之无愧的港口城市就是当时造船术和航海术领先于世界的宋之刺桐!
图源:央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截图

17世纪意大利航海罗盘

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藏

(图源:美术遗产)

这是因为当时阿拉伯与刺桐贸易关系最为密切。“1228年去世的阿拉伯地理学家雅古特·哈马维在《地名辞典》'苏哈尔’条目言,阿曼苏丹国的苏哈尔港是'中国走廊’。那么,中国的泉州港毫无疑问地,应是中国的'阿拉伯走廊’。泉州是中国认识阿拉伯、前往阿拉伯的通途。” ⑧
从中国社科院阿拉伯古代史研究学者宋岘的观点及其论文,可以寻找到证明以上的答案。泉州现存中古时代的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数百方穆斯林墓葬石刻等遗址遗迹都无不为此提供不容置疑的佐证。

泉州灵山圣墓 (图源:《天下之货仓》)

泉州清净寺门楼及南围墙外观。
(图源:《天下之货仓》)

阿拉伯人后裔在泉州清净寺听阿訇讲课

(图源:成冬冬/摄)

灵山圣墓附近的历代穆斯林公墓区
(图源《天下之货仓》)

泉州湾宋代沉船的“换水神君”

泉州宋代航海舟师对水罗盘“水盏”用水十分讲究,必须是“极净”的淡水,“取水下针,务要阳水,不取阴水。何谓阴、阳水,盖阳水者,风上危也,阴水者风下厄也。”⑨。泉州湾宋代沉船出土的一把铜勺,便是为水罗盘“水盏”换水的专用工具。泉州古代航海者对“下针”、“水盏”、“换水”充满敬畏。《地罗经下针神文》里的“定针童子”、“转针童郎”是对“浮针”的尊称,“水盏”则尊为“水盏神者”,而“换水”的铜勺,尊称为“换水神君”。

1974年,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轰动世界。
(图源:林祖良 供图)
泉州湾宋代沉船出土之铜勺
(图源:《泉州湾宋代沉船发掘与研究》)

这些尊称皆源自泉州道教。此外, “水罗盘”上所刻“子午丁未”等方位亦是根据道教八卦宫位细分出来的“二十四向”不难想象,茫茫大海上,道教给予泉州古代航海者的不仅仅是神明的慰藉,还有指南针等航海术的运用。“渺茫无际,水天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规唯谨 ,毫厘之差,生命系矣。”⑩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航海指南针即“水浮指南磁针”源自宋代刺桐,亦是阿拉伯人从刺桐传入欧洲!毋庸置疑,正是这一伟大发明密集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推断人类历史的进步!

参考文献

①宋·朱彧:《萍州可谈》卷2,四库全书卷141,子部51。

②明·黄仲昭等修纂:《福建通志》卷23,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③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④宋·洪迈:〈王元懋巨恶〉《夷坚三志》已卷,第六,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⑤宋·吴自牧:〈江海船舰〉,《梦粱录》卷12,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⑥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⑦宋·洪迈:〈王元懋巨恶〉《夷坚三志》已卷,第六,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⑧宋岘:〈泉州港是中国的“阿拉伯走廊”〉《泉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
⑨明·佚名:《两种海道针经》,中华书局,1961年。
⑩宋·赵汝适:《诸蕃志》,杨博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

庆祝五一  五重特惠

九州出版社新书《天下之货仓》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