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六十七篇:王安石变法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郑熙亭文存之六十七篇:

照彻历史的明灯
——关于唯物史观的话题(二
 郑熙亭

王安石变法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记者:郑老,历史题材这样火热,而北宋这段历史却很少有人问津,人 们习惯地认为,北宋是个软弱无能的朝代,而您却情有独钟、抓住这段历史 不放,用十年时间创作了《汴京梦断》、《苏轼传》和《大宋河山》,您认 为这一段历史真的很重要吗?
郑:那当然啦,否则,我干吗要费这个劲。我不会去迎合市场的需要, 也不在乎版费、是否畅销。至于北宋这段历史,人们在舞台上看到,打仗就 是杨家将,佘太君百岁高龄还要挂帅,穆桂英怀孕出征,孤儿寡母上阵,就 以为北宋这个朝代不作为,其实历史不是这样的。北宋开国,面对的是五代 十国60年的纷争残局,赵匡胤兄弟很快削平割据,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以 南至琼州的广大地区。《大宋河山》开篇正文之前加叙赵匡胤修筑都城以备 战,“非为观美也”。当时没有实力讨平西夏和辽国,只是雄心勃勃建了一 个“封桩库”来积聚财力,以备恢复汉唐旧疆。我以为北宋是一个大有希望 的朝代,处在历史的转折时期,面临着一个发展机遇。直到第五位皇帝神宗 和宰相王安石才明确地看到了“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他们自觉抓住机 遇,雷厉风行地推行变法,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历时18年,差一点就富国强 兵、大见成效了。
记者:照理说唐比宋要强盛百倍,万国来朝,威扬天下,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至今为人称颂。您却没有以其为“转折期”,是否您因宋朝的文治 天下,对其有些偏爱?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中,宋朝究竟有什么值得如 此称道?机遇也好,转折也好,转向哪里去?一部大书50万字,让人体会也难。
郑:中国封建社会从秦汉到隋唐,长达1200年,到唐开元时期,已臻于鼎盛,成熟了。但唐朝的基本国策太过保守,把人们的思想禁锢住,限制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赫赫大唐一代不如一 代,最后由皇权腐朽到整个机器腐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天 下大乱,使得享誉300年的统一大帝国又一次陷入兵火之灾,于是机遇和转 折就自然地留给了宋朝。诚然,北宋还不是一个如汉唐那样统一的大帝国, 西北是强悍的西夏,东北是实力派契丹,还是一个“大三国”的局面。从这 一点说,大宋王朝先天不足。但它的基本国策是相当开放的,商业繁荣,预 示着它潜在的生机,大有希望。《大宋河山》第一章第一节“樊楼灯火”, 写的是汴京商业大都市的繁荣,宋朝京城规制较唐代大不相同,虽有里坊之 名,但无里坊之隔,不置坊门,不行宵禁,店铺临街,与民居杂处,夜市三 更收尽、五更开张,从州桥到龙津桥一带,灯火通宵达旦,叫卖喧哗,焰气 冲天……唐代则严格地限制“工商杂类”,限制铸钱,年铸钱一般不过三万 贯,终唐之世,铸钱之数仅相当于北宋熙宁年间两年之数(1000万贯)。造 成了“民间钱益少,州县禁钱出境,商贾断绝”的经济败象,连税收也是收 取实物而非税金,于是唐朝经济日益萎缩。在政治上,唐太宗重修了新的氏 族制,使已在南北朝300年间濒于瓦解的魏晋门阀制度死灰复燃,这就使科 举取仕遇到了新门阀制度的挑战。一方面是王维的“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 归”,对士族子弟攀宫折桂的歌颂;一方面是郭象“年年洛阳陌,花鸟弄归 人”的平民子弟落榜而归的哀叹。这样,终唐代290年科举渐渐流于形式,每 届录取几人、十几人,最多以30人为限,泱泱大国的无数英俊贤才被拒于仕 途之外、散于民间,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北宋则开一代新风,真正的实行 了“取士不问家世”,确实创造了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好政治局面。
记者:诚如所言,北宋确是一个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时代,所谓“唐 宋八大家”,北宋有其六。还有《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天文学家仲朴,活 字印刷的毕昇;米芾的山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黄米蔡”书法 四大家;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 南针、印刷术,广泛应用也在此时。难道这和王安石变法有着什么必然联系 吗?这和您的“机遇说”、“转折期”也有关联吗?
郑:是的。王安石变法是由时势造成,潮流推动。生产力发展了,商业 繁荣昌盛了,科学技术也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萌动起来,蕴成气候,就 要冲破牢笼,打破禁区,形成潮流。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就预示着唐朝面临一个发展机遇,但当时封建禁锢太多、太死、太强大了,韩柳曲高和寡,没成气候就沉寂下去。尔后,晚唐的四六格式、浮糜文风被北宋 从开国继承下来。到了北宋,一些先进的政治家产生了强烈的废除这种文体 的愿望。于是,由欧阳修再倡的古文运动,伴随着庆历三年的范仲淹新政, 就发动了起来。《大宋河山》开篇就写庆历二年大会试,曾巩落榜,四六时 文为广大士人所憎恶。随后又写了《文林佳话》,嘉佑二年(1057年)欧阳 修知贡举,以“凡晦涩险怪轻薄浮艳之文一概不取”的雷霆手段,痛革时文 之弊,上至宰相,下至考官,以及万名举子,通过一场公开的大辩论,江南 曾巩、西蜀二苏、关中程张皆中高第,号称“一榜网尽天下人才”。前后历 时270年的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在这种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一场全方 位的社会经济改革——“王安石变法”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