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首都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新思路,北大首都发展新年论坛成功举办

1月9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都发展新年论坛”在线上举行。本届论坛以“十四五”首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探讨了新发展格局下,首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与思路。

“北京需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水平,确定合理的社区规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

“京津冀城市群是不够完善的城市群,缺乏特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中间的I型大城市。”——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

“京津冀制造业转移的核心特征还是比较优势向北京转移,三地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原本的差异化格局正在丧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铁山

· 北京要加强精细化管理,确定合理的社会规模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下各地正抓紧编制“十四五”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凯指出,北京作为首都,其发展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因此,北京的“十四五”规划无论在理念上、行动上还是在保障措施上,理应走在全国前列。

据王凯观察,各地政府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两个方面特别关注,一是在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新动能怎么培育?二是,疫情期间充分暴露出公共医疗资源短缺、社区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问题,亟需在“十四五”期间补短板。

至于北京如何培育新动能,王凯指出,在新动能转换过程中,北京需要保持创新多元的动力。具体而言,北京需要加强产城融合的郊区新城建设,推动形成多个功能中心;加大创新投入、形成多元、丰富的创新生态;此外,在京津冀区域层面规划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而在补短板方面,王凯认为,北京想要加强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确定社区的合理规模。王凯指出,疫情初期,武汉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社区规模太大,每个社区社工对应人数太多,导致管理过程当中管不过来。反之,上海疫情管控相对较好,就是因为上海社区规模差不多是武汉的一半,同时社工的文化程度、教育水平也比较高。

王凯强调,社区治理一定要在精细化方面落到实处,在具体行动上要有保障;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的完整化;发挥大数据在精细化治理方面作用,建设智能城市。

· 京津冀可推动形成三个都市圈

“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城市群又该如何作为?

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的一大特点,就是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对于河北省其他城市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北京的首位度还在持续提升。2014年京津冀GDP比重排名,河北排第一、北京第二、天津第三,然而如今已经变成了北京第一、河北第二、天津第三。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指出,京津冀城市群是不够完善的城市群,缺乏特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中间的I型大城市。目前,北京是超大城市,天津属于特大城市,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城市属于II型大城市,而常住人口在300—500万之间的I型大城市却是空档。

如何改善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孙久文建议京津冀城市群至少可以形成三个大的都市圈。一个是北京都市圈,包括北京、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目前,随着京张高铁、北京到承德高铁的通车,这些地方已进入以首都为核心的1小时经济圈;第二个是天津、沧州、唐山、秦皇岛形成沿海都市圈,这个都市圈的最大特点是以制造业,特别是钢铁、水泥、建材等重型工业为主体的区域;第三个是在河北南部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包括衡水、邯郸、邢台的都市圈。如果推动形成三个都市圈,并分头进行规划与定位,这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优化会起很大的作用。

关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铁山发现,京津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在2015-2019年期间,大概下降1个百分点,而同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占比都是上升的。

此外,孙铁山通过对比2013和201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发现,京津冀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29个制造业行业中,京津冀地区有24个行业在全国的相对地位是下降的。同时,在这5年间,京津冀制造业转移的核心特征还是比较优势向北京转移(北京优势制造业行业从7个增加至16个,天津变动不大,但河北优势行业数量下降剧烈),京津冀制造业并没能实现协同和联动发展,三地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原本的差异化格局正在丧失。

对此,孙铁山建议,坚持高质量发展和效率优先原则,有序推进北京制造业疏解,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处理好北京制造业疏解和承接、疏解和协同的关系,优化北京产业空间布局。同时,打破京津冀既有的垂直分工格局,通过京津联动辐射引领河北,突破河北制造业低端锁定。

文/ 搜狐城市 翟杨.

王凯:新常态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杨保军:国际视野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