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罗素与爱因斯坦先后访华,为何对华评价却截然相反?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人站在局外,避开了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反而更能看到真相。上世纪20年代,大哲学家罗素与爱因斯坦先后访问中国,事后都有对中国人的评价,但奇怪的是这两人看法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爱因斯坦是物理之王,但罗素也不差,他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现代三大哲学家”之一。
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非常喜欢邀请世界名人前来讲学,曾先后邀请过罗素与爱因斯坦。
罗素访华
1920年,刚刚结束访问苏联的罗素,接到北京大学的邀请函,此前曾读过《老子》和《庄子》的罗素,想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于是决定访华,情人多拉·勃拉克陪同。
10月12日,罗素抵达上海,但码头上却无人迎接,这让罗素不知所措、焦躁不安。原来,双方约定的是10月15日,中方并不知道罗素提前到来。但在罗素打听过程中,中方获悉他已经到来之后,立即为他安排好了一切,按照接待外国政要一般接待他,让罗素非常满意,甚至非常意外这种待遇。
随后几天,罗素犹如最当红的明星一般受到追捧,不时有学者谦卑向他请教问题,官方、名流组织盛大宴会宴请罗素,学者们用英式英语与罗素流畅的交谈,社交用英式礼仪.......这一切让罗素非常感动,以至于他评价说“此前我一直不晓得,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教养的人”。
宴会当晚,罗素发表了第一次演讲,但却遭到鲁迅之弟周作人的炮轰。
周作人《罗素与国粹》中批判:罗素来华了,他第一场演说,是劝中国人要保重国粹,这必然很为中国的人上自遗老下至学生所欢迎的……但我却不能赞成.......(罗素)不大明白中国的内情。
经典需要时间沉淀,100年过去了,回头再看,还是罗素说得有道理。当然,上世纪20年代的周作人言论也不能说错,当时中国陷入低谷,过于注重国粹并不能救国。
罗素在上海待了5天,随后辗转杭州、南京等地,最终北上北京大学,随后在北京讲学一年,1921年回国。1922年,在他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罗素这么评价中国:
中国的不幸在于,中国文化缺失科学这一面。在艺术文学、礼仪风俗方面,中国至少可以同欧洲等量齐观……是科学显现出西方人的知识观念与中国知识分子有别。
除了科学这一块,罗素并不认为西方文明比中华文明优越。
爱因斯坦访华
1920年,蔡元培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在梁启超的资助下,蔡元培接受了爱因斯坦所需的报酬,双方约定1922年12月中旬来华。
然而,直到12月30日,爱因斯坦才从日本到达上海,受到与接待罗素一样的热情接待,但是在上海逗留两天,直接乘船去了新加坡,并未前往北京。蔡元培一直等不到消息,就写了一封诚挚的信件询问,重申之前的报酬条件。
爱因斯坦回信:上海有一个叫斐司德博士的人,受了蔡元培的全权委托,向他又提出了违背以前约定的要求,因此他不准备来了。如今接到蔡元培的亲笔信,才知道是误会,但他已经不能追改旅程计划,希望原谅。
“斐司德博士”是谁,如今已经不可考证,有人说是日本人捣鬼,有人说爱因斯坦不想在北大讲学,看透了中国现实,或担心不能按时拿到报酬,而故意找了一个理由。
爱因斯坦为何爽约,如今很难还原真相,但他在日记中留下了对中国人的看法。
途径香港时的旅行日记记载: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这是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中记载的内容,出版于1979年,书中认为爱因斯坦同情中国人。爱因斯坦笔下的香港,的确是当时中国的现实,贫穷、落后、百姓苦、民众鲁钝,但这只是他公开版的对中国人看法,还有一个“隐私版”的(见下图,部分)。
2018年,西方媒体曝光了爱因斯坦私人笔记,在他途径香港、上海时留下对中国人看法的日记:“勤劳、肮脏和迟钝”,可谓字字扎心!
爱因斯坦私人笔记:中国人吃饭时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丛林里解手时那样蹲着。(对彼时中国人“旺盛的繁殖力”感到不安)如果有一天其他种族都被中国人取代了那将是可悲的。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这一想法本身就令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沮丧。
除此之外,还有两段“过火”的文字:一,认为中国女性与男性一样勤劳、肮脏和迟钝,不理解为何中国女性能吸引中国男性与她们不断生育后代;二,“中国、日本和印度人在智力上都有着天然的不足”。
客观的说,当时中国的确很糟糕,但这么评价一个民族是否过分?毕竟,某些文字已经涉嫌种族歧视了。
对于同一片地、同一种人、同一国家,为何罗素与爱因斯坦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笔者认为,抛开个人品德方面的因素不谈,或许与两人的学术背景有关,罗素学问渊博,横跨文理双科,但更注重的是人文历史,能够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深厚的底蕴,而爱因斯坦只是一个科学家,对中华文明和历史理解不足,只看到中国现状和科学界一片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