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人的误区,你中招了几个?

近日,在徐州华东地区肥料(农资)双交会上,记者走访了部分农资企业,记录了这些农资人的声音,谈农民的消费习惯、谈行业发展及存在问题……

误区一:施肥越多心里越踏实——花钱多危害大

采访对象:鲁化好阳光生态肥业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贾艳梅

国家倡导科学施肥,但是就目前来看,仍缺乏落地生根的有效措施。在施肥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农民盲目追加肥量,造成肥料的超养分,肥料的浪费。

以马铃薯为例,农民的施肥习惯是:一亩地施4-5包底肥,3包复合肥,2袋有机肥。实际上,施2包复合肥即可,但农民常常会一亩地多施100斤。这不仅造成了肥料浪费、无端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加剧土壤酸化,环境污染。

农民过量用肥,除了和施肥习惯有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肥料缺含量的阴影,所以多上点,心里踏实。

记者观点:

不论是哪种原因,追根到底是农民为达到高产效果,盲目用肥,缺乏科学的用肥指导。农民也想少花钱,适量用肥,实现高产。因此,需要中立的用肥指导机构,统一对农民进行指导。

误区二:价格便宜是首选——产量悬危害大

采访对象:成都一心化工有限公司北方区域销售经理黄强

厂家打价格战,农民哪家便宜选哪家。

很多农民算的不是投入产出比,算的却是单价账。

肥料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有些便宜肥,在原料上做文章,偷梁换柱,来降低原料成本。

因为存在着“用量越多,产量越高”的误区,因此,前期投资,单价越低的产品越受农民青睐。因为习惯了用大量的肥,所以对单价偏高、总体用量少的肥兴趣不大,因为不放心会高产。即便结果是同等投入,单价偏高的肥产量更胜一筹。

因此,很多农民的这种购肥习惯,也是导致一些肥料企业偷含量来降低价格的原因。

对单价高,用量省的肥料,农民虽然知道是好东西,但是真正使用起来,价格便宜还是首选。

记者观点:

要走出这个困局,首先要通过不断的宣传来改变农民的购肥习惯,以肥料的结果为导向,比较同一区域,同一条件下两种肥料施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用事实说话。用肥超标,不仅无端增加成本,还会造成土壤质量下降。

第二,打消农民的顾虑,农民对单价高肥料产品“想说爱你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类产品信心不够,归根结底是怕达不到预期产量,徒增成本。

现在市场上有部分肥料企业,比如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施行包产量“无效退回肥料钱,造成损失双倍还”。

误区三:年年用年年赊,经销商不差钱

      ——逼出歪门邪道

采访对象:河北高盛化肥有限公司东北省大区经理潘乐安

农民赊欠虽然略有好转,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究其根本不是对产品质量不放心,而是形成了一种消费习惯。“年年用这家的,年年赊”,这难道是不相信肥效吗?绝对不是!

经销商从厂家进货几乎并不赊欠,赊欠主要是在经销商和农民之间产生的。

另一方面是企业恶性竞争的后果,你不赊他赊,他卖得好,你卖不动。

对资金并不雄厚的经销商而言,赊欠造成经营压力,甚至资金链断裂,有的经销商为了生存,铤而走险,采购低劣肥料低价卖出,甚至以次充好,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市场。

记者观点:

面对赊欠,经销商有着各种各样的无奈,农民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建议企业配合经销商做好售后服务,出台相关政策,打消农民购肥顾虑,实现现款操作。

本文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