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好,打工人
相信我,这篇文章一定会引起大部分同行的不适,但却又都是无比的现实~
最近在很多场合都听到朋友戏谑地称,自己就是一打工的。一些朋友其实已经是地产区域公司高管,整天也把“自己就是一打工的”挂在嘴边···
虽说道理是这个道理,谁还不是打工的呢,但是心里还是有点抗拒的,毕竟“打工”在我们心里应该是这样的画风:
'
’
印象中,打工人往往是起早贪黑,拿着微薄的工资,但工作却十分辛苦。
好歹大家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开口就说自己是打工人,总觉得哪里有点不爽。
然而,细品一下,好像也没有哪里不对,都是出来“卖”的,哪里有什么本质区别。
所谓的“打工人”无非都是上班族,也都是无产阶段,受资产阶级、大资本家的剥削,哪有什么本质区别啊!
你说我们这些干地产的,看似年薪还不错,一般经理级别怎么也有个30来万吧。
然而整天起早贪黑,过着007的生活,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就是家常便饭,15个小时以上也是常有的事。
仔细算一算,30W÷12÷30÷12=69元,时薪不过69块钱而已……
如果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时薪低到了惨不忍睹的55块钱……
这还是在年薪30W的情况下,要知道大部分人现在的年薪应该是远没到30W的。
这是多么痛的现实啊,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我一个远房表弟,90后,现在在一家工厂上班,做数控,是我们理解的“名副其实”的打工人。
年薪算下来不多,一年大概10W左右,但是一天只上班8个小时,朝九晚五,雷打不动。
算一下时薪:10W÷12÷30÷8=35,时薪大概也是35块钱。
一个时薪50-60块钱,一个时薪30-40块钱,好像是没啥本质区别。
拿着看似高额的年薪,实则是一样廉价的劳动力。
而我们这些干地产的,却承担着高得多的压力,身体虽然已下班,但灵魂却一直处在加班状态。
手机24小时待命,跑步要带着手机,洗澡也要带着手机,以备随时接入的电话……
个人微信早已沦陷,已完全沦为工作工具,个人朋友圈已成为各大地产公司卖房的主要阵地,强制转发没有办法。
很多人一听到电话铃声、微信铃声心头就是一紧,长期处于神经衰弱的状态。
除地产以外,国内盛传高薪的金融、互联网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大差不差,本质上都一样。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北大硕士辞职去送外卖:
这位北大学子的一番话很让我触动:
“我开始像我的父辈一样脱发、发福、健忘。我开始觉得每日坐在鲜亮的北京写字楼里,和当年在国营厂里机械工作的老一辈没有分别。我咀嚼明星的热搜、绯闻、八卦,和老一辈喜欢背后说邻居闲话也没什么分别。我用知识付费和旅行制造自己能看见更大世界的错觉,和他们用保健品安慰自己能健康长寿本质也差不多。”
为什么最近“打工人”的梗会如此流行,网友们更是用充满想象力的表情包表达了大家真实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一时之间,各行各业都在开始说自己是打工人了?
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阶级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了。以前大家把上班看成是“拼事业”“奔前程”。而且往往还存在诸多的鄙视链。
比如,干金融的瞧不起做互联网的,做互联网的瞧不起卖保险的。
地产内部也一样,甲方看不起乙方,地产瞧不起中介。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有做自己本职工作的“荣誉感”,都有属于自己圈层。这样就更容易被资本家分化。
而现在:
年轻人清醒了,资本家的心灵鸡汤失效了。
大家终于认识到自己就是一打工的。无论什么样的劳动者,都渐渐意识到自己就是“打工”的一员。
无论从事的行业光鲜与否、无论收入高低,其实是一个阶层。
这就不得了了。
这就使得广大劳动者之间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可以形成共同的话语权,影响力也就更大了。
谈什么理想,摊什么大饼,做什么主人……
集体荣誉感?那是骗人干活的。
积极向上?那是哄你加免费班的。
无私奉献?那是要榨干你的青春。
集体归属感?35岁都要辞退的,你谈什么归属感?
……
年轻人不再为情怀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