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生活圈”时,应当谈论些什么?
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生活圈”的概念很火,各地都在打造社区生活圈,帝都、魔都还分别以不同的名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这个概念写入2035年城市总规划。那么,生活圈是什么?对普通市民来说,有什么意义?对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作为城市社区规划的概念,“生活圈”也称“日常生活圈”。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以家为中心,日常活动如购物、休闲、通勤、医疗等,活跃的范围就是生活圈。“生活圈”规划就是以这个范围为单位,配置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比如商场、公园、公交站、医院等。不同于行政的社区概念,“生活圈”侧重以居民真实生活轨迹空间再界定。
“生活圈”规划的出现,与城市的发展变迁密不可分。城市化、工业化进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规划关注生产空间的开发和建设,忽略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功能。
随着人口过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不断涌现,管理部门开始思考,是否要从城市规划上入手,改善、疏解中心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城市规划重新回归到人类的宜居度上,由日本最早提出“生活圈”概念。
今年年初,零点有数推出“15分钟生活圈”研究模型,借助大数据工具,科学评估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既摸底城市公共服务现状,回应居民关心的生活便利度问题,也能为后续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商业服务布局等提供决策依据。
零点有数的“15分钟生活圈”研究模型强调城市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和“效率”。在可达性基础上再谈高效。
“15分钟生活圈”以小区为中心,将成人步行15分钟(约800~1000米)的所有可能路径之和定义为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约3平方千米),在这个范围内考察城市公共服务的诸多指标,如:覆盖率、数量规模、共享度和便利度等。即“有无、有多少、距离远近、方便与否”。
技术上,借助大数据工具获取“生活圈”服务设施分布,再基于上述指标,对不同小区、街道、区县、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进行评估。提供或全局、或宏观、或具体到某区域、某类服务设施的评估,使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上文提到四类指标需要参考如下解读:
基于强调“可达性”,“覆盖率”指标实际指“可达覆盖率”,是“生活圈”范围内配置某类设施的小区比例;
“数量规模”从“生活圈”均值的角度考察,不能等同于绝对数值。在“生活圈”规划里,我们希望是可以有效减少过去那种,对绝对数值、平均数值的唯一崇拜;
对于大型的、成本较高的服务设施,社区间共享是必然的。基于“共享度”的分析叠加多维数据,能够进一步探讨设施使用效率的问题;
“便利度”是一个综合的指数型指标。
以往公共服务建设的规划和设计过度关注平均化方案,如人均指标、千人指标等。从整体布局上虽有其合理性,但极为粗放,是不考虑群体差异的“一刀切”,容易造成效率低下、重复配置、国都建设、区域协调性不足等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这里的“均等化”既应该包括质和量的均等,也应该包括效率的均等,比如供需平衡、投入产出比最大等。
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不能仅局限在增量规划,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提升城市服务能力。
基于“生活圈”的资源空间再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
需要指出的是,“生活圈”的规划,是一种从源头上的全局规划,更适用于新城区的开发和建设,对于建成区而言,“生活圈”更多的是重塑,打造社区便利性和宜居性,提升城市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最小投入搏最高产出,充分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真正以人为本,实现美好生活。
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开始较早,到上世纪50、60年代,已经出现了城市资源过度集中、环境污染、农村式微等问题,为此,日本政府着手制定了以引导、疏散都市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活动为目标的生活圈规划(如“广域生活圈”、“地方生活圈”、“定住圈”等),针对居民就业、就学、购物、医疗、教育、娱乐等生活需求,提出建构多个30万左右人口、1小时交通范围的“生活圈域”,并由多个“广域经济圈”和“生活圈域”形成“广域地方圈”,以平衡地方的发展,其实质是促进区域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均衡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受日本影响,韩国也在其《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生活圈的概念,依据中心城市的规模将生活圈分为大都市生活圈、地方都市圈、乡村城市生活圈。最初以城市街道作为生活圈划分依据,后根据城市规模将不同生活空间(如城市组团、小区、居住区等)分为大、中、小不同等级,制定不同标准进行生活配套的规划和建设。
我国城市规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忽视生活空间的,更多的将其当作生产空间建设的附属,单位制下的各类单位大院、工厂大院就是其中的典型,所谓“企业办社会”。随着单位制解体、商品化社会的发展,城市社会空间格局迅速变迁,人口猛增导致原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住房商品化、职住分离、城市功能分区等,进一步带来生活和生产空间的区隔,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的质量。
我国引入“生活圈”的研究较早,学者从学理、前景上均进行了论证,比如陈青慧、柴彦威等人,但与国外相比,接受度还比较低,研究也缺乏系统性,更勿论落实到应用层面。近年来,随着政府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关注城市发展质量,生活圈的规划理念逐渐成为热潮。
附: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要以城乡社区为基础,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城镇社区生活圈的平均规模约3-5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约5万-10万人,以500米步行范围为基准,包含一个或多个街坊的空间组团;乡村社区生活圈按照慢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以行政村为单元、自然村为辅助单元,涵盖多个自然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建设均衡完善的便民服务网络,形成居民和家庭、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教育培训十大便民服务网络,打造一站式的便民服务综合体,即“一刻钟服务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