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不能、不想”,法儒道层级管理的三大进阶之路
熟悉中国小孩教育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犯了错常常被训斥的一句话就是“还敢不敢再XX了”,孩子怕了就会说不敢了,为什么不敢呢,因为再做就会被修理,这是法家规则制度他律作用的层次;可一旦没威慑住就比较尴尬了,就只能升级到儒家的自律担当,道德良知,是非对错,能不能做的层次了,甚至会被以同样的方式不停地回怼过来。因此,用法家和儒家的方式管教孩子还要有个适度和保持威慑的原则,不能为打骂而打骂,防止过犹不及的问题,一旦这种持续极端的打骂方式超过了孩子的耐受极限,造成打骂两种手段都失效的时候,那这个小孩的教育问题就相当的棘手了。所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像《大宅门》里季先生降伏不会哭,只会胡闹的顽劣孩童小景琦那样,尝试着用 “呆若木鸡”、“混沌无极”、“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道家最高哲学智慧:实力+攻心术,进而使孩子回心转意、幡然醒悟,但这需要家长(老师)和孩子都有很高的天赋和悟性,否则也是对牛弹琴。
打骂都失效,这下尴尬了
比如当前疫情肆虐时很多西方人仍不愿遵守禁令,带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这样做看似不违法但会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在道德层面也很无耻,因此做人不能单单依靠法家基本的他律,不违法就什么都能做,有时候会毫无下限、很无耻,因此儒家才说“知耻而后勇”,做事不能只顾自己,不能丧天害理,敢于对自己有更高的自律要求才是真正的勇敢。“欲治其乱,先治其心”,美国堪称世界上法律最完备,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最深入的国家,仍有各种各样的犯罪问题层出不穷就是最好的明证,儒法兼治,既要基本的法家他律监督约束,更要自觉的儒家自律担当,美国当前就处在这个关键的突破期。在儒法兼治的基础上长此以往,就能更进一步突破到儒道衔接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甚至道家自性的“混沌无极、顺势而为、无为而治”的境界。即常说的不想做,想都不想,为什么不想呢?不需要,内部和外部的形势环境都不需要我多此一举,顺势即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嘛!只有儒家才“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不可为而为之”呢。因此不敢、不能、不想,代表了法儒道层级管理的三个不同进阶层次。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道的品级最高,德、仁、义、礼,则逐次等而下之。故老子贵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荀子贵礼,韩非子贵法。因此从天地人三才 “阴阳之道”的角度来说,“法、儒、道”三家之言才是构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驾马车,老子道家讲上德至道,孔子的儒家讲下德,包含仁、义、礼三个方面,主张人性本善,强调自律,属于人性中阳性的一面;韩非子的法家则只讲下德之末那个“礼”字的反面,即隐含的“法”字,主张人性本恶,强调他律,即人性中阴性的一面。道应天,儒应人,法应变,三家同源一体,缺一不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能够合于天伦,极于人伦,通于权变,道儒法三家构成了我们炎黄子孙思维里的深层意识。
又如近代陈寅恪老先生所说“秦之法制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强调“法律与儒家礼经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也都是在说明人性阴阳之道的一体两面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的、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具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性,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引导约束人性阴阳之道。但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而已,是最基础的管理模式和最基本的管理要求。
古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至理名言,今有“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唯物主义论断,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解决了人类基本生存问题的基础上才真正有机会逐步进阶到儒家自律和担当的德治层面,否则就如镜花水月、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综合实现法家和儒家的基础上,最终再慢慢进阶到道家自性和自然顺势的天道层面,也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模式下人类思想达到高度自觉的层面。治理国家,素朴用道,教化用儒,以乱用法,道儒法三家是人类从素朴天真到礼乐教化,再到法令惩戒的三个阶段,把三家合而为一发挥到极致的是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上兵伐谋”用的是道家混沌无极,呆若木鸡,无招胜有招之精髓,“其次伐交”用的是儒家自律担当、激发良知、激励鞭策、知耻而后勇之要义,“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的是法家他律约束、以恶制恶、以暴制暴之手段,法家“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之下下策,当戒之慎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换句话说就是:知礼方能晓义,晓义方能知仁,知仁方能不失德,不失德方能上德,上德近乎于道,通俗地讲就是做好了基层的法家,才能逐渐进入中层的儒家,做好了中层的儒家,也才能逐渐进入高层的道家。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婴幼儿阶段只能教育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礼仪规范,以使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健康快乐的成长,及至中青年阶段生活阅历逐渐丰富,则要加强自律担当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等程度修为,法家和儒家的条件都完备后才有机会进入道家“随身所欲而不逾矩”的自性境界。
小孩该如何对待大人的道理
比如当前大家都关心的小孩子教育问题,假如一开始就“拔苗助长”式的给小孩讲很多大道理,摒弃法家他律的规则制度,直接讲儒家自律担当的道德良知,那这个小孩就已经被家长给不自觉地毁掉了。父母跟孩子讲道理,本是想让他不要走弯路,但实际上他也并没有走上那个终南捷径,一味讲道理,不是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学习,而是在给他开小灶、抢跑,纵容他不劳动、不思考,鼓励他不劳而获。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虽好,讲得太多、听得太多,对孩子的思考能力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听道理却不加思考,道理就成了空壳子。之所以存在 “道理我都懂,就是不去做” 这个普遍现象,就是因为道理既没有过脑也没有过心。长大后小孩自然就会什么事情都不假思索地“说道说道”,而无关对错和现实的实际意义。
也许未来当人们自觉地摒弃一切人为的意识形态时,老子《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法家做基层,儒家做中层,道家做高层”的最佳组合治理模式将大放其彩,大行其道。目前来看,在这一领域我们无疑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率先在坚持原来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德治原则下,大力推行依法治国实践,并在反腐倡廉领域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体制机制,努力补齐基本法治层面的短板和漏洞,在国家治理领域努力回归到法治和德治能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的全面治理模式,合理引导约束人性阴阳之道,这本身就是对老子所推崇的“法家做基层,儒家做中层,道家做高层”的最佳组合治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应用和伟大实践。而目前仍单纯盲目地崇尚依法治国的西方文明也逐渐达到了其发展的困惑期,并在逐步进入懵懂的德治启蒙期,当大家都经历过当下轰轰烈烈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践洗礼,经过我们成功治理模式的言传身教和他们自身的感同身受后,也都将逐渐主动或被动地进阶到法治和德治互为补充,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的全面治理模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浩浩荡荡的历史发展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非任何人力或势力范围所能抗衡和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