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是提的深度解析(1)

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历史,旨在将历史信息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下分析解读的能力。题干材料中老子讲的话不好理解,用道家的说法就是大道至简,简单来看,老子讲的是“礼”的发展由来,道、德、仁、义失去后,统治者才讲“礼”,强调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孔子讲的话比较好理解,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题干要求考生透过两位大思想家说的关于“礼”的话语表象,看到其背后所反映的本质,难度是蛮大的。怎们办?
史老师认为解读高考题应该力求道术相济。科学合理地解析高考试题有三个必须:一是必须要将题干意思解释地清清楚楚,因为这是做好选择题最主要的依据,而头脑里储藏的基础知识只是解释题干材料的辅助;二是将四个选项解释地明明白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三是运用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和现有能力,把题干材料与正确选项的逻辑推理讲清楚。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在理解高考试题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深化理解基础知识中,不断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下来我们就比较详细的解读一下本道题。
首先,将两位大思想家说的话置于春秋战国这一大变革时代的背景下去分析考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嘛。话说春秋晚期,孔夫子坐在书房整理编订《春秋》时,看到数百场的诸侯争雄争霸战争,不禁拍案而起,怒书“春秋无义战”。面对分封宗法制形成的社会秩序崩溃瓦解,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礼崩乐坏,怎们办?时代给知识分子出了一个难题啊。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用思维着的悟性、敏锐的视角、社会良知和如椽似的笔引导社会朝着健康和谐方向发展的文化人。老子、孔子作为伟大的知识分子,担当与责任,使得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了破解时代难题的重任。老子总结了尧舜禹以来社会发展的历程:尧舜禹时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禹传子,家天下”,“大道不行,天下为私”;及至夏桀失德,以“网开三面”的仁德美名传四方的商汤组建盟军灭夏建商;及至纣王失德,武王“敬天保民”,“以有道伐无道”,始有宗周;三监不念及武王仁义而叛乱,周公平叛后制礼作乐以维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统治秩序。但是现在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了,老子在反思,礼乐之后,天下将以何种文化理念来构建一个新的和谐社会?
而同时期的大知识分子孔子,认为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是现实却是礼崩乐坏,社会失序,他研究之后,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民众尤其是各级贵族不遵守礼法,僭越礼乐经常事,结果就是名不副实。他认为要让天下平息争斗,恢复和平,最根本办法就是“正名”,然会才能“克己复礼”,才能重新构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各家学派站在自己的立场对社会的发展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的实质就是对旧有社会秩序的反思和对新社会秩序的重构。因此符合题意就是A项。
B项,如果“封建贵族”指的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此不可能迎合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而老子用过去比较“左”的观点就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故老子也不能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如果此处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治,封建贵族指的是奴隶主贵族,本选项也是有问题,因为此时的奴隶主贵族需要的是把他们破坏、僭越周礼的行为合法化,而孔子力主“正名”,对僭越行为发出怒吼“是可忍,孰不可忍”。故错误。
C项,不符合常识,社会在进步发展,老子、孔子作为大知识分子,不可能去维护夏朝、商朝的制度,如果孔子有维护西周政治制度的意思还能说得过去,毕竟他主张以“正名”的方式“克己复礼”;而老子说的那段话只是对礼乐文化的反思,对构建新社会需要的新文化的些许思考罢了。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礼”,并非夏商周制度。故错误。
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两位大知识分子的主张得到统治者支持的相关信息;不符合史实,孔子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仁”和“礼”,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注定孔子“正名”“克己复礼”是行不通的,毕竟与时代潮流不太吻合。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注定在争雄争霸年代是不可能得到统治者赏识支持。故错误。
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中央各部门长官和地方郡太守都可以招募属官,一时间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潮——名公巨卿招贤纳士和英才俊士纷纷投奔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必然是官员势力发展壮大,在中央必然威胁到君主专制,在地方必然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朝统治者能实行这样地政策,难道不知道这种政策的危害吗?当然知道。但为什么还要采取这种政策?肯定早已经防患于未然了。那是什么措施能够保证看似势力膨胀的官员不威胁到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只能是严密的监察制度。严密的监察制度使得政府官员招募英才俊士起到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和科学决策,将汉代重用贤能之才的风气发挥到最大化最优化,并非是发展壮大自己对抗君主、对抗中央的势力。故符合题意和逻辑推理的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是科举制的内容,创立于隋朝;主体不一致,题干问的是为汉代辟召制度提供有效运作的制度性措施,与官员选拔方式没有关系。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郡国并行制度严重威胁到汉朝的中央集权,形成了王国问题,到汉武帝时期打出了推恩令、刺史制度、统一铸币、盐铁官营等一套组合拳,将王国问题予以解决,不存在郡国并行制度发展完善的现象。故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问的是为汉代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提供有效运作的制度性措施,与察举制度没关系。故错误。
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理学家批评当时盛行的婚姻论财风俗,强调婚姻要讲求上能尊宗敬祖,下能生养后代。很显然,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主张“正风俗”,目的就是维护儒家纲常伦理。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中的理学家强调婚姻要“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是理学家倡导强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不符合史实,理学是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了儒学学说,强调的依然是血缘伦理、宗法观念等。故错误。C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政府对婚姻民俗的态度意向,何来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另外,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的是封建统治秩序,理学家关于婚姻的主张怎么可能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故错误。D项不符合逻辑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理学家对当时婚姻论财民俗的反对批评,并没有呈现最后产生的效果,何来促成了婚姻习俗变革的结果?故错误。
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明朝时期,官员的科考级别决定了当地秀才对其态度:科考级别高(进士),当地秀才就极尽谄媚之能事;如果科考级别低,出身举人,当地秀才就敢随意提要求,不满足的话,就“词色犯之”。简言之,官员科考功名的级别影响官员的声望。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D项。A项不符合题意,官员科考功名级别的高低影响到当地秀才对其态度,这里边并不包含官员与士绅关系紧张的意思;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秀才,并非“士绅”。士绅指的是乡村社会里有文化的人,包括有文化的地主、名门望族、退休的官员、有科举功名的文化人如秀才等。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主体也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官员科考功名级别的高低影响到当地秀才对其态度,并没有呈现士人舆论,更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意思。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常识,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官员科考功名级别影响到当地秀才对其的态度,与官员出身影响执政能力没有关系;“决定”太绝对,君不见高分低能者多的是。故错误。
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旨在来考查学生将题干材料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分析解读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材料如下: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置了咸丰皇帝安排的辅佐小皇帝的顾命八大臣,掌握了大权。对于不能尽心与英法等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和议列入罪状,说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开始与列强勾结起来。英国人刊文指出要支持现存政府,即支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说明慈禧太后投桃报李,即递交的投名状获得列强的支持。中外反动统治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对当时中国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1861年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为构建“人间天国”而努力着,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对太平天国产生了极大不利影响,太平天国的形势急转直下,不几年就以惨败而宣告建立“人间天国”的梦想破灭。故与题干材料相符合的史实就是A项。B项不符合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后的事。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及其后来垂帘听政,遭到了顽固派实力的反对,因此慈禧太后对顽固派大开杀戒坚决镇压,所以顽固守旧势力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而支持慈禧太后的洋务派则受到重用,洋务运动也就在慈禧的支持下开展起来了。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尽管总理衙门的设立后,对传统外交进行了一些改革,促进了外教的近代化,但是传统的外交体制依然存在,并不存在“被抛弃”的现象,如掌权的慈禧以皇帝年龄小、男女授受不亲为名,拒绝接见已在《天津条约》中取得进驻北京权利的外国公使。故错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