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情商:富人越来越富,高情商: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较快

文/调皮电商 木芯
这两天,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又被网友骂了。
起因是他在接受央视财经的采访时说“中国正缩小收入差距,低收入群体增速较快”。
这不仅与普通人的感受不符;
与春节期间奢侈品涨价排队还要靠抢,普通商品打折都动销困难的消费分化现象不符;
与其他主流经济学家及研究机构的判断也可以说截然相反。

春节期间,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中,珠宝首饰销售增长最快,同比猛增160.8%。北京SKP、杭州大厦等奢侈品门店人满为患。图源:中国经济周刊

全球都对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忧心忡忡。
不只是个人收入的两极分化,还有随着消费分化带来的产业分化,以及行业内因为竞争加剧越来越强的头部效应,赢家通吃,而这些又会进一步加剧个人收入的两极分化——这就形成了“富者愈富”的正循环。
JP Morgan推断,今年的经济复苏(主要是说美国)将是复杂的K型复苏。即科技企业、大型企业会快速复苏,甚至超过疫情前,而众多小型企业、周期性企业将一蹶不振,没有翻身的机会。
在中国的经济数据中,我们也不时能看到这个讨厌的K型。
别说小型企业复苏困难,即使规模做到上市的大中型企业,中证100与中证1000的K型分化也让人心惊。
上市企业中景气的都只有10%,放到全社会,景气企业的比率有多少?企业不景气,员工收入就谈不上增长,恐怕还要时刻忧虑饭碗不保,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难乐观。收入不涨,消费就会倾向保守,大家都不消费,产品卖不出去,就让更多企业不景气,进一步影响员工收入,造成恶性循环——与“富者愈富”相对照,这形成了一个“贫者越贫”的负循环。
K型复苏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一时的分叉,而在它形成了两个相反的,加速撕裂社会的循环。
国内另外两位知名经济学家,牟益斌、李迅雷因此把K型复苏形象描述为一部双方向的电梯:
主要靠资本/资产收入者被电梯带入上升通道,越来越富;
主要靠工薪收入者被电梯卷入下滑通道,越来越穷。
为什么都是经济学家,樊纲的结论与其他人完全相反?难道是媒体报道时断章取义了?
这回还真不赖媒体。虽然相关新闻多少有点标题党,但仔细看央视采访中樊纲的原话,这确实就是他想传递的观点,一点不冤。
只不过,套用最近的流行梗“低情商VS高情商”,那就是:樊纲说话太“高情商”了!
首先,他说“中国正缩小收入差距”对比的是大概二十年前,与官方统计数据最高值49.1%对比,201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曾经下降到官方统计数据的历史最低值46.2%(他说的42%未查到出处)。
樊纲也提到了最近的变化,但只用一句“最近又有点回升”一笔带过。毕竟放到时间长河里看,差距确实曾经缩小过啊!
总之告诉你,别慌,这只是技术性调整。
其次,樊纲说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较快,这肯定没毛病。
因为哪怕只增收10块钱,对低收入人群都是不小的增幅。前两天农业部也宣布,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1年快于城镇居民。但是,“较快”了11年,农民的收入赶上物价增长了吗,消费能力又增强了多少?
可能是自己也觉得有点心虚,在视频的最后,樊纲又找补了一段:“在使得最低端的收入群体收入能够提高这个问题上,我们是缩小了差距的,我们至少在努力,避免更坏的结果。”
这……除了称赞高情商,不知道还能说啥了。
K型曲线对经济社会的撕裂效应已经说了很多,下面还想聊两句对舆论环境的影响。
比如上面“低情商VS高情商”的流行梗,最早是一些培训课程为了推广做的短视频传播,没想到就火了。
一方面说明很多人真的寄希望于通过提高情商提升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按这个公式给别人的言行贴“低情商”标签,就可以反衬自己是“高情商”,这种带来优越感的“鄙视链”本身一直是传播爆款。
情商培训倒不是什么新事物,但为什么突然引起大众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可以思考一下,人在什么环境下情商会成为差异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相对平和的环境利好高情商人才,还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环境利好高情商人才?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原本高情商的含义是更有同理心,最终目的是要与对方更好的沟通。
但现在“低情商VS高情商”流行梗的走向恰恰相反,低情商发言固然是引战,高情商发言也并非真想弥合差异,实现沟通,而是变成了隐晦的讽刺,俗称“阴阳怪气”。
比如针对一些流量明星演戏不敬业,不背台词数123。原本普通网友的态度当然是批判,但这样的发言并不会让流量明星以及他们的粉丝反思,而是更加偏激地追着网友骂。导致现在网友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嘲讽,就进化出了所谓的高情商发言“你数数数得真好!”
类似的情况还有邓超最近参加某选秀节目时的“高情商”发言。
这样两不得罪的话,情商高则高矣,但放弃认真沟通的人群只会走向更彻底的分裂。
再说回被K型复苏撕裂的经济社会。前段时间,知名经济学家管清友说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穷人希望看到媒体说通胀,因为这会让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对抗通胀,避免资产价格飞上天;富人希望媒体说通缩,这样央行就要放松货币政策,推升资产价格,富人手上的资产就能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或资产增值。但实际情况是穷人通缩,富人通胀。
波士顿咨询的中国消费者洞察显示,62%的富裕人群计划增加消费,尤其是非必需品——针对富裕人群的奢侈品集体频繁涨价,他们面对的消费环境确实通胀。相比之下,大众消费品不仅不敢涨价,打折也难卖出去。穷人面对的消费环境在事实上就是通缩。
这样诉求相反的两个人群,自然会各有利益代言人。
作为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立场和解读也正常,但如果是用八面玲珑的“高情商”发言,事实上加深了人群的分裂,那就是真正的低情商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