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在青竹中医六经方证学习班的答疑。
答疑人:马培锋
整理人:青竹中医——柠檬
校对人:马培锋
马老师,桂枝加黄芪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这两个方,都治黄汗,区别是脉的浮沉和肿吗?
马老师答:大家晚上好,开始答疑。今天晚上提问比较多,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个能提这个问题的学员一定是很认真的对两个方证进行了学习。答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如果把这个桂枝加黄芪汤方证,学的非常明白的时候,它是治疗一个黄汗的这个方子。但是这个方子,它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黄芪这一味药,如果用胡冯经方医学体系的简单理论去解读的话,那就是在太阳病表阳证桂枝汤证的基础上,其表进一步虚了,然后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就行了。
当然,张仲景把它作为一个治疗黄汗的方剂来示人,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桂枝汤加黄芪这个方来治疗;可见突出了黄芪对黄汗这种病的治疗效果,包括第二个方剂,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也是这样的,黄芪有退黄的作用,把这个药证学先搞明白了。①既然说到黄汗,我们就不能不总体的对黄汗进行学习,虽然这个病症在临床上非常的少见啊。
首先我们要知道黄汗他被张仲景录在了水气病篇啊,张仲景说,“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它们都是水气病一类的病,大家要树立这个信念。那么,什么是水气病?凡是跟水液代谢相关的(就是水气病)。那么跟水液代谢相关的,能看得见的,在表的,可能就是汗出异常了,不是出汗多就是不出汗,那么黄汗只是出的汗的颜色有改变而已。②好了,我们首先明确黄汗是水气病类的一种。
第二个就回到今天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桂枝加黄芪汤,这个方子不只出现在了水气病篇,张仲景在他的这个治疗黄疸病篇也提到了桂枝加黄芪汤,他当时是这么描述的啊: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就要用这个桂枝加黄芪汤。这段儿大家要仔细的认真的去学习,我们一般说的黄疸都是皮肤发黄,一般都是有湿,要么是寒湿,要么是湿热,不管是哪一种都得利小便,所以前半段儿就是这个意思。后半段儿引出了桂枝加黄芪汤,他说的是“假令脉浮者,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这个地方大有鉴别诊断的意味,并不是说这个桂枝加黄芪汤可以治疗这种湿热(或寒湿)型的黄疸,不是的,而是说这种跟黄疸需要鉴别的,一种身体可能出汗,出的汗还是黄汗,它们需要鉴别的,所以这个脉浮,给我们提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桂枝加黄芪汤是治疗表证的,记住这个脉浮更多的是一个病机学的认识,并不见得是号脉号出了浮脉,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好了,把这一点搞明白了,我们就知道桂枝加黄芪汤治疗的是表阳证、虚证、出黄汗这么一种情况。
那么桂枝黄芪芍药苦酒汤就会非常的简单了,它也是出黄汗,但是大家看看方证条文,病人汗出的很多,而且有口渴,这是张仲景明确有描述的。首先:汗出在体表,跟这个水液代谢相关的,所以它列到水气病篇;第二个:口渴一定是津液有所损伤了,津液损伤的多了,是里热为证的一个反应了,所以它的脉是沉的,沉是主里的,把渴和脉沉结合到一块儿看,就是有里热。
好了,这就是我们从体系的高度,对这种脉学、症状合起来的解读,那么两个一块儿、两个条文一块儿对比学习,我们就知道桂枝加黄芪汤是治疗表阳证的虚证的;那么黄芪桂枝芍药苦酒汤,它既有表阳证的汗出;还有什么?还有里热症这个口渴,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只是从理论上解读;
紧接着,我们还要从临床实践,或者从张仲景的药物的用量、用法、服药后的症状反应,去给大家解读学习。首先桂枝加黄芪汤说的很明确,而且黄芪加的量比较少啊,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三两(后来查书是二两),它主要的作用和桂枝汤的服法是一样的啊,喝了以后取汗的(备注:仲景原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而且发汗的方法和桂枝汤基本相同,需要温服、喝热粥,那么发汗的方法就是治疗表证的。发汗的方法就是治疗表证,也就是说,我们的分析和张仲景的服药反应是一致的,那么桂枝加黄芪汤治疗的是表证;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他就不一样了,它是什么?它用的是五两黄芪,黄芪的量明显的大了,黄芪干嘛用,除了去黄以外,它还有实表的作用,就是让表少出汗的作用。治疗表虚的作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个方子里面将生姜甘草大枣,这种健胃增津液,性质偏温的药物全去掉了,那么它不要通过强胃气发汗解表,所以它不是一个解表剂;第三个本方应用了米醋和水一块儿煎药(备注:仲景原文——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醋这个药,大家都知道是酸敛的啊,酸敛的,它是有止渴的作用,它是治疗里热证的。所以我们总体分析病人的出汗啊,他这个黄汗他是有表的成分存在,但是它更有阳明里热的成分存在,所以。这个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它就是太阳、阳明合病的方治,这是非常重要的点,另外大家一定要注意啊,吃了这个药以后病人会发烦,为什么?他说的是苦酒它阻这个汗出,所以他会烦,所以我们也可以总体看到他的治疗趋向,不利于发汗,以保津液(我常说,存津液于阳明,保胃气于太阴,这是仲景书的最大法眼),而桂枝加黄芪汤是明确要求服药后取汗,这是两个最关键的。
好了,我们从六经理论体系、方证药证经验、煎服方法三个方面对两个方证进行了区别,第四个我想说的是啊,①这两个方子,你看看张仲景最后写的都是什么,主之。什么叫主之?肯定应用是没有错,才叫主之,一个方证经验能被写成主之,是说明这个方证经验,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成熟的方证经验。临床碰到的非常多,而且用了就非常有效,这是我们要承袭的方证经验,第一点;②第二点,我们要知道今天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碰到黄汗的病人非常的少,非常的少,什么是黄汗的病人?不是病人皮肤发黄,而是病人出的汗是黄色的,出的汗是黄色的。关于这个黄疸与出黄汗的问题,我专门的咨询了肝胆外科的同仁,他说黄疸的病人很多,但是真正出现出黄汗的啊,他基本上没有看到,所以这个黄汗和黄疸是两个问题啊,黄汗我们今天临床已经很少见了。
胡希恕胡老也就只有两则病案,两则病案,就是出现了黄汗,一个是有肝硬化的病人,但是他胆红素不高,他出的黄汗。那么他这个病人他怕风,他不口渴,那么用的桂枝加黄芪汤就好了。好了以后再治疗他的这个肝病效果就非常好,所以强调治病要分表里,先治表证,后治里证,另外胡希恕胡老还有一则医案。他的方证经验最关键是病人口渴、出黄汗、体格虚,那么完全和张仲景描述的是一模一样的,用了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这个症状也就明显的缓解了。胡老一辈子实践仲景医学,而且看肝病的病人非常多,他只碰到过两例,那么用了方子就好了,说明方正经验的准确性。希望大家能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又怎么操作这两个方证呢?我们把它的道理搞明白了,我们以后可能会更加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