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保人数超5700万,惠民保热卖的背后有哪些隐患?

惠民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从去年开始,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

前几天大白看了个新闻,说是截止到6月末,惠民保的累计参保人数都已经超过5700万了。

惠民保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
以上海为例,今年4月份推出沪惠保,上线仅12个小时参保人数就突破了100万...
根据官方的统计,截至6月末投保通道关闭,沪惠保的参保人数已突破718万,参保率高达37.4%。
相当于每三个上海基本医保参保人中就有1人投保了沪惠保。
买保险买出了双十一大抢购的紧迫感,惠民保是头一份。

当真是实火了。

然而惠民保这个保险界的流量明星,并不是出道伊始就受万人追捧,它也经历了几年默默无闻的沉淀期。
早在2015年,深圳就推出了惠民保的鼻祖——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险,但反响平平。
直到2020年,惠民保才开始大火。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3省82地区179地市推出了惠民保,真正的遍地开花。

惠民保为什么突然就火了?
这是因为惠民保的一波给力宣传,牢牢的抓住了老百姓的心。
首先,为了取得信任,惠民保给自己打上了官方认证的标签。
很多省市的惠民保在宣传初期,都打着政府出品的旗号。

虽然后来因为涉嫌夸大宣传,改成了政府指导,但跟官方到底是有关系的。

向来对保险有所忌惮的老百姓,看到“政府指导,专属定制”的宣传语,自然而然的就会放下防备。
反正有政府当靠山,还会骗人不成?咱先了解看看。
所以,惠民保迈出的第一步就很成功,与政府挂钩,让老百姓有兴趣深入了解。
流量有了,下一步就是怎样留住流量,有效转化。
紧接着,惠民保扔出了自己的几大关键字“保费低,门槛低,保额高”。
既然是商品,老百姓在乎的肯定是买的值不值。
惠民保一年保额几百万,而保费却低至几十块钱,甚至有的惠民保一年保费才十几块钱。

少喝一杯奶茶就能每年多几百万的医疗保障。

还记得前些年火遍全国的两元店吗?
“两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两块钱你买不了上当”。
如今两元店换成了惠民保,便宜好用,老百姓依然很买账。
而且,惠民保与传统的商业保险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投保门槛低。
以往因为年龄大、疾病史、职业高危等等原因被拒保的,惠民保都敞开了大门欢迎你。
然而惠民保,真的像宣传的这么好吗?

大量热卖的背后,又存在哪些隐患呢?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惠民保并不是政府出品。
严格来说,它是在当地政府或医保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保险公司定制的地方惠民型医疗险。
本质上还是商业保险。
也就是说,真发生什么理赔纠纷,你的维权之路和其他保险相比也不会轻松到哪去。
·其次,作为商品,保险也是“一分钱一分货”。
惠民保在保障模式上与百万医疗险类似,但保障内容却差了很多。
正经的百万医疗险,报销不限社保范围,涵盖的报销项目也很多:
住院医疗、特殊门诊、门诊手术、住院前后门急诊等等...
只要是你想到的医疗花费,基本都能全额报销,而且起赔线相较于惠民保要低一些,更容易达到理赔条件。
倒不是说惠民保不正经啊,但保障上确实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大多数惠民保只能报销一部分社保内的住院医疗和肿瘤特效药。
比如最近争议很大的网红教授戴建业,他罹患肺癌的妻子,一盒抗癌药51000元。

如果她有一份百万医疗,那就能全额报销;如果是惠民保,最多能报80%左右,还有1万多需要自掏腰包。

稍微对保险了解一点的朋友,看到惠民保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
我保了,但又没完全保。
其实这也好理解,只要是商品,商家肯定是要指着它赚钱的。
虽然有惠民政策在,但毕竟不是完全公益性质的保险。
说白了,保险公司不会让自己做赔钱的买卖。
花多少钱拿多少保障,怎样控制理赔成本,背后都有专业的精算师进行计算,保证公司的收益。
说起来,惠民保虽然看着很便宜,但它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还是以沪惠保为例,根据沪惠保项目首席承保方太保人寿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
2021年沪惠保仅售两个月,累计保费就达到了8.26亿元,月均4.13亿元。
而以健康险作为收入第一大来源的众安保险,去年所有健康险的总保费共计66亿元,月均5.5亿元。

惠民保参保人数快速增长虽然给保险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但也将它的隐患暴露了出来。

今年6月,银保监会就接连下发了几道通知来规范惠民保市场。
我总结了一下,官方大大指出的惠民保目前存在隐患主要有三个:

1

业务经验不足

部分地区推出惠民保,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业务模式、保障责任、费率水平等等都在摸索中。
在定制保障方案时存在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未充分利用既往医保数据进行精算定价的问题。
并且也没有很好的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医疗费用水平、基本医保政策、投保规模等基本要素。
你不知道产品推出来是不是适合当地百姓的,是不是能解决切实问题的。
而且过分追求低价,不考虑成本,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保证年年在售,都是未知数。

2

风控能力不足

参保人的健康条件和年龄职业等,是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承保风险而设置的过滤条件。
而惠民保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过滤条件。
不限年龄,不限职业,可带病投保。
这么多风险系数较高的人参保,未来真的赔得起吗?
一旦收支不平衡,惠民保就面临崩盘。
目前惠民保想到的控制成本的办法就是提高免赔额。
多数产品要求经过社保结算后,剩下的自付费用要超过2万元才达到起赔线。
这种设定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成本,但同时产品的实用性也降低了。
理赔门槛过高,实用性降低,老百姓还会买账吗?
当大家都不买你的产品时,参保人数降低,还是无法可持续发展。

3

服务水平不足

惠民保参保人数多,受众广。
这就需要承保公司建立完善的信息统计系统,实现与医保系统对接的一站式快捷结算。
同时,面对这么多的客户的咨询和理赔需求,对客服人员的服务能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而目前,很多参保人都在反馈惠民保的服务跟不上,面临咨询无人回应,理赔时间过长的情况。
不可否认,惠民保确实给不少人带来了实惠。
比如特困人群,你再强调商业保险的好处,对他们来说一年拿出几百上千块买保险也是不现实的。
比如被商业保险投保条件拒之门外的非标体人群,再好的产品买不了也是白搭。
而惠民保给他们提供了投保机会。
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份基础保障,最起码能对社保进行有利补充,加强对重大疾病的保障力度。
有总比没有强,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而针对惠民保目前存在的隐患,银保监会未来会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承保公司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要从自身出发,按照商业保险的经营规律和市场化原则,科学合理的定制保障方案。
规范业务开展,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让惠民保能良性的发展下去。
而从我们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你要做到的就是了解惠民保是什么,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觉得它的保障对你来说够用了,价格也足够吸引人,那惠民保对你来说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如果你觉得它不够全面,你的收入也足够你买一份保障更好的保险,那就不要盲目跟风。
几十块钱是不多,但与其买个不适合自己的产品,不如拿去吃顿肉。
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产品,都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看适不适合你。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你在挑选产品时拿捏不准,可以随时来十步读财寻求帮助,我们的顾问小姐姐随时在线,为你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0)

相关推荐